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

    高 昌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25日   15 版)
    朗诵艺术家丁建华(中)、方明(右)、张家声(左)在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上演出,动人的诗歌和准确的诠释深深地迷住了观众。

        从10月15日到20日,诗歌,成为厦门文化生活中一个最火热的关键词。天风鼓荡,海韵飞扬,近200名来自两岸四地的诗人、诗评家汇聚美丽的鹭岛,共度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大家口中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诗”!

        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年轻的藏族诗人白玛娜珍女士告诉笔者:“我从雪域高原来,仿佛迎着诗歌的海浪,乘着白鹭的翅膀,在诗歌的秋季里翱翔。第三届中国诗歌节是我们中华儿女诗歌的盛宴,而没有诗歌的土地是贫瘠的,没有诗歌的人民是空虚的,没有诗歌的灵魂是荒芜的……”

        坐着轮椅赶来参加诗歌节的87岁老诗人成幼殊告诉笔者:“诗,需要真情,好像生命需要水。从古到今,到未来,无论在何方,也在这阳光眷恋的厦门,在你我身旁,稚或老,动或静。”

        因为诗的缘故,两岸四地的诗人们的心被一条共同的纽带连在了一起。因为诗的缘故,两岸四地诗人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香港诗词学会会长林峰说:“我上次来厦门是在1994年,那时香港与内地尚存一些隔膜。今次来厦门,情况截然两样。我得到的礼待不但使我受宠若惊,而且还使我感激涕零。我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这种感受也许是诗人情怀中特殊的气质表现。诗是大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她承载着三千年的光辉岁月,激起了无数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历史洪波,刻下了无数悲壮忧伤,豪迈雄浑的民族脚印。厦门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我获得了进一步的感受。五天的诗歌论坛和交流,使我浸淫在诗的海洋里。我受到的欢迎,不仅来自厦门文化界,还来自厦门海军。我登上快艇,眺望南海,觉得涛声就是一首首充满激情的大吟大唱。厦门使我寄入深情,留下记忆。第三届中国诗歌节使我寄入深情,留下记忆。我将会给厦门、给第三届诗歌节送上十几首诗,表达我对诗意厦门、诗意诗歌节的无限爱恋。”

        84岁的台湾著名诗人向明说:“我从海峡那边来,厦门平时就在我们的对面,离我们很近。这次来参加中国诗歌节时,我发现,这里的发展真快,变化太大了。本来我年纪大了,家里人反对我来参加诗歌节,但我还是坚持赶过来了。我们那边是没有这样的诗歌节的。通过这样一个美好的载体,把诗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诗歌的发展,讨论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希望诗歌节继续办下去,形成一个传统……”比向明还要大一岁的另一位台湾诗人林恭祖向笔者念诵了他特意为诗歌节所作的诗歌:“天地有诗心,万籁谱谐音。银河倒泻跳珠玉,山谷有声奏雅曲……大厦高门为谁开?九州大雅一齐来!”

        向明先生是写新诗的,林恭祖先生是写作旧体诗的。新诗和旧体诗词作者不再相互隔绝,而是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成为本届诗歌节上非常温暖和谐的一大景观。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诗歌节的诗歌论坛上“翻译”著名诗人舒婷的朦胧诗,成为媒体热切关注的一个佳话。

        舒婷在《双桅船》中写道:“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郑欣淼说,这两句新诗可以“翻译”成两句五言诗:“雾湿双桅翼,风催一叶舟。”也可以“翻译”成两句七言诗:“雾虽湿翼双桅重,风正催舟一叶轻。”他认为“其实,新诗与旧体诗在意境上是相通的。”无论你是写作新诗的诗人,还是写作旧体诗的诗人,伟大的时代都在召唤着我们,沸腾的生活都在召唤着我们。诗人的心灵之舟,只有驶向澎湃的时代和生活之海,才能领略那风云际会的壮观风景,体会到那弄潮冲浪的壮丽人生。

        杨逸明、星汉、周兴俊等诗人认为,某些当代自由体诗人酿造了好酒宁可散装却不愿装入旧瓶,结果成了“散装酒”,某些当代旧体诗人往往在精美的酒瓶中注入矿泉水就以为有了好酒,结果成了“瓶装水”。第三届中国诗歌节为创作新旧体诗的诗人提供了聚在一起切磋交流的很好的机会,新旧体诗创作观念应该碰撞才会产生火花,进而产生诗歌发展的动力。创作新旧体诗的诗人应该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浪花,进而汇入当代诗歌的洪流。

        中国诗歌节上的探讨和交流是真诚而坦率的。比如澳门女诗人冯倾城就对这样一首诗坦诚地提出了批评意见:“小老板从厨房里走出来/淡淡地说了句:来了/我说:来了/小老板说:砂锅?/我说:砂锅/吃完饭,我们走时/后院的狗又叫了几声/同前次一模一样”她说:“根据我对诗歌的认识,这首‘诗’虽然披着‘诗’的外衣,但实际上应只是把一般散文句子以诗行的形式排列而已。从阅读效果来看,则像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与此对照,她另外例举了明代沈昌的一首诗:“杏花枝上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她认为,这首小诗表现的内容和上述的口语诗颇为相近,只是沽酒换成了吃砂锅而已,但后者的表达浅易而文雅,未流于直白。当代的口语写作亦应借鉴古典诗风,于平易中见高情雅致。

        中国诗歌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尤其是在诗歌节期间举办的大磴岛和金厦海域等地采风活动,给诗人们带来很多美好的感受。在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李瑛先生告诉笔者:他当年就曾在“八二三”炮战的部队里,而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过去了,当年的战地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的旅游胜地。重访故地,颇多感慨。著名诗人李文朝少将还当场赋诗一首:“炮火惊天八二三,英雄三岛美名传。硝烟散尽亲情在,战地游人仰大观。”

        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增加的群众诗歌活动环节,也受到不少诗人的赞赏。在厦门翔安区的一场群众诗歌诵读活动之后,香港诗人犁青说:“群众诗歌诵读活动水平这么高,令人赞赏。这促使我们对诗歌的教育,诗歌的传承,诗歌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重新做深入的思考。”诗人峭岩、朱先树说:诗歌节既然作为一个节日,就是应该面向大众,把诗歌推向大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诗意。节日是什么?节日就是要与人民大众共享,不能让诗歌节只办成诗人圈子里的某项活动。青年诗人高凯说:诗歌节的主办者让诗人与群众融为一体,真正共享诗歌文化财富。尤其是将经典的诗歌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比如重阳、中秋、端阳、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将歌舞、武术、演唱等各种形式融合于诗朗诵,演绎古典诗词的神韵和现代诗歌的风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很有创意。诗歌的美育作用不容忽视。中国诗歌节应该是加强诗歌教育、传播诗歌文化、创建诗意生活的综合平台。

        诗人李发模认为中国诗歌节越办越好。一个中国诗人,要为人文血脉的破损尽力修补,要为道德链条的断裂进行良知的连接。中国诗歌节不仅是为中国几千年的诗史传承龙族的人文血脉,也是为人类文明增添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诗人李小雨认为:中国诗歌节通过对于诗歌理论的探讨,引起大家的关注,使诗歌更加群众化,更具普及性,使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歌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青年诗人刘福君说:“两岸四地的诗人以诗的名义相聚,本身就非常有诗意。”他建议把诗歌论坛办得更加畅所欲言,让诗人们充分仔细地把脉中国诗歌,把心中所思所想说出来,论出来,哪怕三言两语也好,这样的论坛可能更受诗人们的欢迎。

        短短的几天相聚,给诗人们留下了长长的回忆和诗情。临别的时候,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送我一册打印诗集《两门对开》。其中的两句诗,恰好可以引用来作本文结尾:所有腾飞的鸟,鸟羽都闪现鸽子白;所有迎风的树,树枝都摇出橄榄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