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天刚刚亮,14辆大客车和7辆厢式货车鱼贯驶出朝阳市,740名失去父母的孩子跟老师一起,驶向350公里以外的沈阳“新家”。
中午时分,车队缓缓驶入新落成的辽宁省孤儿学校,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惊呼:“哇,太漂亮啦!”——一幢幢彩色的建筑组合成童话一般的家园:绿树成荫的小路、宽敞明亮的教室、塑胶运动场、木质台阶座椅、明亮洁净的食堂……
这是一群从小就失去关爱的孩子,因此对于来自外界的温暖十分敏感。细心的孩子们发现:学校里每一盏路灯上,都挂着一个心形的铁片,铁片上有一个镂空的“爱”字。
10月21日,新校园落成,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陈政高、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和沈阳市委书记曾维都来到了现场。中央领导同志特意发来了贺信:得知你们搬进新校园,这使我回想起在辽宁工作期间决定将孤儿学校从朝阳市搬迁到沈阳市时的情景。如今,在各方面努力下,这已成为现实,同学们将有一个更宽敞、更温暖的新家,更多的孤儿将得到呵护关爱,在这个大家庭里茁壮成长,扬起希望之帆,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
一股股暖流奔涌在这些失去了父母的孩子们身上。
没妈的孩子也是宝
辽宁省孤儿学校始建于1965年,位于辽西地区的朝阳市,是全国唯一一所集孤儿九年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特教学校。建校46年来,共培养了4000多名孤儿,涌现出共和国的将军、工程师、企业家、律师、画家、医生、教师等一大批人才。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校舍陈旧、老化,办学规模不足、设施陈旧、地理位置偏远等问题日渐凸显。24个孩子挤住在一间房子里,3个孩子睡两张床。所招收的学龄孤儿只占全省城市适龄入学孤儿总数的20%,占全省万名孤儿2/3的农村孤儿无法入学。这既不利于农村孤儿的成长,也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孤儿没有家,党和政府更要加倍地关心和爱护他们、照顾好他们,让孤儿不孤。”2008年,辽宁省委领导对省民政厅厅长徐铁南说。恰好当时民政部领导有个动议,希望把孤儿学校从朝阳搬到沈阳,省委领导当即拍板:“搬!”他对沈阳市委主要领导说:“沈阳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快、就业渠道多、生活条件好,能为全省孤儿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空间,要在整体搬迁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照顾。”沈阳市领导当即表态:“沈阳市一定全力支持,把这件事情办好!”
按照要求,副省长许卫国多次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孤儿学校的土地征用、建设方案、资金来源等问题。
“中央领导同志曾先后两次回辽宁视察工作,每次见面都要过问省孤儿学校的搬迁工作。”徐铁南对记者说:“那种殷殷亲情令人感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孤儿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温暖。”
心安之处即是“家”
2010年4月22日,承载着全省人民的期盼,辽宁省孤儿学校新校区在沈阳市东陵区白塔街道塔南村破土动工。短短一年半时间,一座全新的集学习、生活、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新校区矗立在省城南部。
新校区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比朝阳老校区增加了3倍多,一期工程可容纳在校生2000人,总投资2.6亿元。分为小学、初中和职业中专。小学部共有25个班,按照30人的标准小班分配,中学、中专共有学生300人。
10月24日,记者走进新校区,突出的感觉有四点:新校区“看着时尚、住着安全、用着方便、学习开心”。一进校门,幢幢彩色木屋映入眼帘。楼体外侧主要以白色为主,并用木质的圆柱装饰,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方框和廊柱点缀在窗梁之间,既有田园木屋的浪漫,也不乏现代气息。为保证孩子的安全,施工方特别选择了“小单体”、“小矮层”的设计方案,小学部的宿舍和教学楼均不超过3层,初中部的建筑不超过5层。每间宿舍都配备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手台,校园里还设有学生超市、洗衣室、烘干室、理发室。
学校的综合楼里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能容纳300人的多功能厅,还有体育馆和大学生服务中心。考虑到孤儿没有父母,考上大学后寒暑假也能有个家,新校园特意为他们设计了“回家”休息和学习的场所。
一个都不能少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今年9月8日,省孤儿学校师生给远在北京的中央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信,表达即将搬迁新校园的喜悦之情。9月29日,中央领导同志写来了热情洋溢的回信,“希望老师们继续以大爱之情、奉献之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把学校办得越来越好;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自强不息,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新校园落成典礼上,陈政高省长充满感情地说:孤儿是社会中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让孤儿过上和其他孩子一样幸福的生活,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良好教育,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目前,全省还有3000名左右适龄孤儿没有入校,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马上启动二期工程,让这些孤儿全部进入学校,一个都不能少。(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