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茶馆里的爱国情

    ——记重庆方言剧《河街茶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1日 05版)

        以抗战时期陪都重庆河街茶馆为载体,表现世俗平民爱国情结、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重庆方言剧《河街茶馆》,于10月17日、18日在重庆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期间参演。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感动观众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地方文化精神,让各地观众看得悲喜交加,赞不绝口。

        导演王向明介绍了该剧的亮点,剧中不仅融入了川江号子、清音、川剧唱腔等巴渝元素,也把重庆话特有的幽默、调侃等表现得淋漓尽致。编剧隆学义说:“我发现这些坐茶馆的人们非常可爱,他们有很多善根和智慧,我就想把他们展现出来。那些茶客们讲述他们或他们父辈们在抗战中血与火的挣扎、战争,以及重庆被日机轰炸的悲怆,一念之下创作了该剧。”隆学义笑称自己的剧本是长期坐在茶馆里“泡”出来的。

        该剧以独特的戏剧视觉,表达了普通平民阶层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世俗情态、百相人生。导演介绍,整个戏主要是写社会底层的平民,有抬滑竿的、卖草的、拉纤绳的等,这些平民是舞台的主人,这部戏是一部十足的平民史诗。这些普通的平民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期,毫不犹豫的扛起那份历史担待,哪怕只剩1分钱也会勇敢的捐出来。

        在抗日战争“重庆大轰炸”的背景下,该剧超越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纷争,超越了英雄事迹的惊天动地,将目光直接投向被挤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导演王向明感触颇深地说:“当代世界战争频生,承受灾难最重者莫过于民众,但当硝烟散去,最早被遗忘的还是民众,《河街茶馆》正是要拾起这份沉重的记忆。”

        曾经话剧中的主角大多是帝王将相,而如今导演、编剧将视角聚焦在平民百姓身上,从中找到一种民族情怀、爱国情怀及历史情怀。

        本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