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长缨在手 可缚苍龙

    ——人民军工八十年回眸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1日 06版)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

        上世纪30年代,南宋词人刘克庄的名句,成为无数革命志士发自心底的呼唤。其时,外有日本军国主义鲸吞蚕食,内有反动派肆虐横行。革命的队伍急需革命的武装。

        1931年10月,在江西兴国鲜为人知的小村庄官田村,第一声锤砧相击的脆响,开启了人民军工在血与火中的淬炼征程。

        80年后的今天,新一代巡航导弹,歼—10、歼—11系列飞机,新型导弹驱逐舰,新一代核潜艇,新一代主战坦克,空警—200、空警—2000预警机等装备交付部队……

        80年间,“两弹一星”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核潜艇工程的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真正具备了海上核反击能力;高新工程的组织实施,使人民军队主战装备实现了更新换代或跨代跃升,战略威慑能力和防御作战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嫦娥”卫星、“神舟”飞船、“天宫”太空站,令炎黄子孙得以九天揽月、漫步苍穹、探秘深空……

        1931年,人民军工从只能打造刀矛、生产土枪土炮的手工作坊起步;2011年,已经有5家中国军工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铸国之利器

        从革命老区的官田兵工厂,到长征后的瓦窑堡中央红军兵工厂,再到抗日根据地内星罗棋布的小兵工厂,人民军工如星火燎原,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源源不断地为前线供应军火,为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个个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在帝国主义于朝鲜战争和1958年台海危机中不断挥舞的核大棒面前,中国人用“两弹一星”使其核威胁与核讹诈化作泡影。

        随后,以核动力潜艇和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为代表的一批高精尖武器装备相继研制成功,使人民军队拥有了多种多样、克敌制胜的护身法宝。

        在新世纪,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国防实力,成为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国获得和平发展环境的必要保障。“小核心、大协作”的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格局,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独立自主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能够研发生产从常规武器到尖端武器的国家之一,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重要技术等领域正在向国际先进水平进军。强大的国防、一流的国防所需要的强大军工基础基本打造完成。

        攀科技之巅

        二战以来,军事科技日益成为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组成部分,其对尖端武器装备发展的跨越式效应和对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同时显现出来。以美国“曼哈顿工程”为例,这项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10多万人参与的重大科技工程,不仅使美国最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战略核力量,更牵引和带动了美国科技和战略产业几十年的高速发展。

        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借助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深潜等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核能开发、民用航天、飞机制造数字化工程等科技计划的实施,突破了大批重大前沿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制出大量新型科技创新成果,攻克了诸多制约军工发展的“瓶颈”,不断带动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做创新先锋

        先进的国防和尖端武器装备竞争的背后,是科技和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人民军工80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还属空白,部分尖端的武器装备和技术要从国外引进,或以跟踪研仿为主,常常面临国外的诸多限制,也不可能得到最前沿技术。由此,更锻造了人民军工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坚定信念。军工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开展大量创新型研究和技术储备,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得以不断夯实。

        这样一组事实令人惊叹: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大部分出自国防科技工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半数以上由国防科技工业组织参与……

        挺中国脊梁

        在他身上,布满了试验时被炸的累累伤痕,经过20多次手术,仍有多块弹片未曾取出。即便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他还是写出了《把一切献给党》。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他是“中国的保尔”——吴运铎。 

        在他手里,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物理过程的模拟计算,完成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为了中国的“两弹”,他毅然归国,隐姓埋名数十载,甘当无名英雄。他说,“中国的原子弹,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研制!”他是中国核武器的重要奠基人——邓稼先。

        在他心中,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他将自己“无论在哪里都可抵五个师兵力”的雄厚功底,融入“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他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从钱学森到邓稼先,从王淦昌到朱光亚,从周光召到孙家栋,从马祖光到张立同……军工行业荟萃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已涌现出170多位两院院士。如今,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很多都已由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担纲, 可谓众星璀璨,人才辈出。

        从创建之初便立下的“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代又一代军工人从青春少年奋斗到满头华发,为了信念不畏牺牲,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艰苦岁月默默奉献,为国为民披肝沥胆……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挺起中国的脊梁。

        80年淬炼,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建构起覆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行业的现代化完整配套的工业体系,成为国防现代化的基石、自主创新的中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今日长缨在手。

        本报通讯员 李 晨 李元龙 本报记者 邢宇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