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热点思考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黄志华 范智勇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16日   07 版)
    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新华社发

        民生问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性问题,同时是关系坚持党的宗旨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今年两会又着重强调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因此,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愿望和普遍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

        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改善民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坚持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就是坚持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

        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的愿望、需要、利益以及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各级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也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说的就是只有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才会有社会的安宁稳定。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突出,所以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民生问题入手,,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焦点在于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和食品安全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改善民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继续进行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和区域之间的不公平,具体表现为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和教育政策上的不平衡。基于教育的公益性质,政府今后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引导社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切实采取各项措施,多渠道解决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要通过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以公共就业服务引导就业、以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和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等多种途径增强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严格控制房价,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安居才能乐业。因此,必须在控制通胀的同时下决心解决好房价问题。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通过压缩住房市场上的投机空间,挤压住房市场的经济泡沫,使房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调整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出现了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亟须着手解决。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初次分配要注重公平,总的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第二,市场充分竞争,避免垄断行业的暴利;第三,调整收入结构,注重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财产性收入的比重;第四,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近年来相继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部分原因在于监管部门玩忽职守,但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仅靠加强监管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加强包括监管部门和社会组织机构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的社会监管;同时,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对违法企业使用重法进行严厉的惩罚,切实改变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

        改善民生需处理好的问题

        民生问题具有多层次性、发展性、全面性等特征,贯穿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强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实际出发,抓住不同时期民生问题的核心。民生问题既是历史的, 又是具体的。民生问题并不是永远固定在某个或某几个问题上,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民生问题就是温饱问题,到了现在,民生问题则进一步扩大到教育、就业、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因此,要改善民生,就要从以上方面着力。

        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从而为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会给社会建设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制约民生的改善,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三是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并非一时之举。民生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涌现出来的,因此,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也不应该是一时之举,既要立足于现实,解决好当前的民生问题,同时应放眼未来,把握未来改革的方向。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一个长期任务。

        总之,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在认清重要民生问题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有序推进,稳步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