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艺坛杂议

    电影的公信力

    作者:赵 军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4日 16版)

        由于观众欣赏水平是几何级数般增长,而制片的艺术和技术水平往往是自然级数增长,电影想不断赢得观众实在不容易,这也导致了电影公信力的门坎越来越高。

        公信力是由这样一些常识性的元素组成的:优秀的艺术创新,带给观众真善美的心灵享受,导演、演员、摄影等主创的上乘水准,最后是观众的认可。首先是艺术创新,因为主创人员的艺术水平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而我们常常发现观众原谅一些出道者,是因为他们在艺术创新上充分地表现出了一种别人没有的灵气和激情。很多年前,冯小宁拍摄《红河谷》的时候,就是一个初出道者。影片的确比较稚嫩,但是,《红河谷》有一种当时其他影片没有的挥洒于青藏高原上的灵气,艺术激情蓬勃焕发,无论是导演手法还是摄影镜头,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剧情结构、画面的呈现和音乐的风格,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冯小宁之后有了冯小刚,现在看冯小刚《甲方乙方》之前几部出不来的影片,不也带着起步阶段的种种瑕疵吗?但现在,我们找不到第二个冯小刚。

        公信力于电影而言,好像不完全在完美的艺术当中产生,有时候它就产生于艺术的创新中。第四代、第五代电影人的成功,他们的公信力的建立,是因为他们向社会提供了时代需要的精神、思想、创意和灵气。冯小刚有公信力,是因为他为今天的电影灌注了真实的人文情感和生活魅力;张艺谋有公信力,则是因为他的每一部影片里都迸发出一种艺术的创意和灵气;韩三平的公信力在于整合出了一批最优秀的电影资源去完成一部有着主流价值的大片,这部大片本身就是一次公信力的集合。结论是,建立公信力也是一种创新。

        公信力还有一个点滴汇聚的问题,功成名就的人物都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公信力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资本,一种实力。人如此,行业如此。电影作为每天面对千千万万人的行业,公信力于每一部影片和每一个电影人就更加重要了。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今天懂得创新,能够创新的电影人实在难能可贵。

        也许应该有一套关于影片公信力的标准化尺度,公信力作为问题没有引起业内的重视。须知,一部影片的拙劣不足以伤害整体的电影公信力,但越来越多拙劣影片的推出,就一定会引发危机。在指出电影的质量问题时,我们曾经使用过“品质”这样一个概念,但显然这个概念没有超强的力度,人们好像也不把所谓品质当成一个严重问题。我想,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品质问题的严重性是不以为然的,只有到了电影出现公信力危机的时候,才会是它们真正能引起重视的时候。公信力问题就是电影市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尊重消费者的问题。它应该给社会带来和谐。当然,现在有很多好电影,成就不能抹杀。而对于失去公信力的影片的出现,反省和控制也正是时候。

        (作者为电影发行专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