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转作风、改文风”,必须深入基层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4日 15版)

        ●社会实践才是一个大课堂

        颜晓峰:社会实践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写的书,“走转改”就是感受、领悟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过程。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从书本中学,更要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是一本大书,是一个大课堂。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既要走进课堂,也要走进大地。社会实践中蕴含着历史兴衰的规律,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从亲身经历、体验和实践中得出的感悟更加深刻、更加扎实。

        ●作风“转”到哪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祁述裕:“转作风”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党讲了几十年,转到哪儿?很简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对“是”如何理解。我们现在的改革基本路径就是从试点出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从试点出发,从各地的案例出发是有道理的。计划经济时期是大一统的,但是在我们今天,东、中、西差距巨大,各地的经验不具有指导全局工作的作用,所以这就涉及到决策的依据是什么?是从个别的经验当中提取作为佐证,还是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区域进行因地制宜的决策?这是“转作风”当中非常大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走转改”提出了很好的思路,那就是“走基层”。“走基层”实质的意义就是要客观、真实,这是它基本的要义。

        ●“走基层”才能对真实状况看得明白

        祁述裕:只有走基层深入实际,才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做出准确判断。最近我参加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评审检查组,到3个省份检查和调研地方文化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情况,感受很深。传统文化艺术实际上是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对传统文化要加强保护和利用这个说法是很空洞的,传统文化分化得非常厉害,有些传统文化艺术,比如手工技艺、紫砂壶是巨大的产业,根本不需要保护,市场在推动着这个产业的发展。我们到江西看徽砚,婺源是属于徽砚文化的系列,一州五县,徽砚这几年非常火,有上百家企业,这一类传统文化不需要保护,市场就在推动它,政府要做的事情是怎样规范市场。另外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像剪纸,江西瑞昌剪纸艺术性非常之高,但是没人在做,几个非物质文化传人,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人,对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就需要保护。

        我们只有深入实际和基层,才能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客观准确的判断。我们只有走基层、深入实际,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

        ●把“好事办好”就要了解基层

        祁述裕:新华社发了一个评论——《要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非常有意义。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走转改”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期待。从文化角度来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在文化的投入越来越大,做了很多深受群众欢迎的事情。但是据我在基层的调查和调研,很多的地方图书馆非常豪华,剧院非常豪华,但是没人,农家书屋投入很多钱,里面没人。

        我想提的建议是,在信息时代我们对“走基层”的含义应该拓展,“走基层”核心要义就是听到底层的声音,听到真实的声音和客观的声音。

        ●应对网络挑战就要提供权威事实

        涂光晋: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实性、权威性、可信性,包括评论的公正性,被越来越多网民所怀疑。在此过程中,作为媒体从业者,实际上在今天是大有可为的,也就是我们如何真正提供更权威、更客观、更真实、更全面的信息,如何提供一些更公正、更理性、更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评论,这都是我们媒体从业者可做,可为而应为的事情。

        新闻往哪里去?所有报道的新闻和发表的评论应该让公众能够了解、理解、接受,表达了所想、所思,同时又能影响他们的所想、所思和所行。影响社会舆论的关键在于信息本身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最终在公众中产生的影响力和接受度。

        我们不能回避社会现实,任由网络上通过微博转发和评论放大它,变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起到负面作用的社会舆论,这对媒体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失职。不深入基层,不改变作风,不扭转文风,就不能真实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也就无法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无法实现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好的报道是理智的、建设性的

        郎劲松:怎样能避免以宣传代替新闻?9月14日《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一个西南小镇的巨变》,写一个人物,常年扎根在四川营山县城南镇的党委书记文建明。记者没有更多写虚的,没有更多写典型,归纳了这个人在工作中一系列的工作方法,叫做“文建明工作法”,这对所有乡镇党委书记有指导性。遇到各种农村问题,文建明探索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三制”、“三定”、“三教育”、“两下”、“两集中”等。我觉得这篇报道很深入、很理智、带有建设性。记者带着把经验推广给所有的乡镇党委书记的目的来写,这样的“走基层”报道就非常有价值了。

        ●“走转改”有没有效果看什么?

        颜晓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仅仅要看下去了多少编辑记者,建立多少个基层联系点,编发多少来自基层一线的稿件,吸收了多少带着泥土味的百姓话语,更要看经过“走转改”之后,新闻工作履行服务人民的宗旨要求,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是否效果更好,要看新闻工作者群众立场是否更加坚定,求实精神是否更加深入,要看新闻媒体新闻报道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是否统一得更好。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方法论的提高是根本的提高。(本版摄影 赵洪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