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百村百乡行24

    张塘村的“死”水“活”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0日 02版)

        国庆长假期间,记者来到地处大别山麓的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孔垅镇张塘村,走到村口,一方汪汪的水塘映入眼帘。微风中,雨水落入池塘形成层层涟漪,隔着半米多远,就可看见三四条鱼儿俏皮地游过来,将涟漪撞破。村支书吴华阳指着水塘骄傲地告诉记者,这便是张塘村人的“康乐池”,即使不下雨,水塘也一样清澈。

        这个让张塘村人引以为荣的“康乐池”,曾经是一滩长满水草、鱼虾死绝、臭气熏天的“死”水。对于这滩“死”水,村民一面是皱着眉头,掩鼻而过;一面又是毫不客气地将各种生活垃圾扔入塘中。这滩让张塘村人头痛的“死”水是怎样奇迹般地被救“活”的呢?村支书的一番介绍,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让“死”水变“活”的一剂良方,源自于县里开展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今年,按照湖北省和黄冈市的统一部署,黄梅县将包括张塘村在内的15个村列为生态环境整治示范村,共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给每个村购置了垃圾桶、垃圾收集转运车、垃圾清运车,配备专职环保监督员、卫生员,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水源地防护等设施,大力改善村容村貌。

        在该工程的惠及下,张塘村开始了对“死”水的救治工作。在县环保局的指导下,张塘村采取雨污分流的方式,以封闭式的管网、沟渠收集生活污水,从而减少了村民生活污水对池塘的污染。为净化水质,村里还专门请来了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研究制定治理方案。

        要从根本上医治“死”水,除了技术和设施上的投入外,村民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也非常重要。“靠技术只能救‘活’一时,要想救‘活’一世,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必须跟上去。”吴华阳说。为此,村委会专门编制了通俗易懂的《环保三字经》发放给村民们学习,“池塘岸,保护好,水儿清,空气好”,采访过程中,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不时从村里孩童们的嘴中蹦出。“现在村民们都能自觉将自家的生活垃圾倒进垃圾桶,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乱扔、乱倒了,连小孩都知道不能向池塘里乱扔东西了。”村里的保洁员兼环保监督员王记华欣慰地说。

        如今,张塘村的这滩“死”水被彻底救“活”了,村民给这2000多平方米的池塘取名为“康乐池”,并建起了两座连结池塘两岸的便民桥,分别命名为“福而康桥”和“健而乐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只有村庄的生态环境搞上去了,农民才能真正健康快乐!”采访最后,村支书吴华阳这样对记者说。

        (本报见习记者 项 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