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10月9日电(记者李陈续)因为有机栽培,园里的葡萄不洗也可以吃;懂了科学剪枝掐花,一根枝条结多少粒葡萄可以心里有数;为了赶早卖个好价钱,果农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在安徽最北部的萧县杜楼镇八庄村,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跟着果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知道了鲜美的葡萄是怎样种出来的,而且一篇《吴老汉雨夜赶早市》一挥而就,形象生动。
“拜师群众,服务人民”是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所作批示的重要精神。安徽媒体围绕“走”有平台、“转”有举措、“改”有落实的目标,致力于“走转改”制度化、栏目化、常态化,编辑记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报道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在齐云山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女挑夫汪美红在丈夫去世的16年间,每天身负重物艰难前行,用自己的双肩让双胞胎儿女圆了大学梦……在央视《新闻联播》里播出时长4分23秒的《安徽休宁:齐云山上女挑夫》,是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走转改”的成效之一。安徽广播电视台派出120多组500多名记者深入50多个基层联系点进行采访报道,广播电视新闻中,基层和群众的内容多了,越来越多的“汪美红”成为新闻中的“主人公”。
“记者走江淮”、“现场直击”、“一线聚焦”、“体验”、“感悟”、“蹲点调研”……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记者从小岗村等140多个联系点上发回了鲜活生动的新闻稿件,编辑部通过消息、图片、手记、评论、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精心刊发,形成持续冲击力。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汪家驷告诉记者,深入开展“走转改”是“三项学习教育”的深化拓展,是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形式创新,“走基层,身到更要心到;转作风,贴近更要贴心;改文风,用心更要精心”。
“新闻工作者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关注现实生活,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反映群众所急所难、所忧所盼,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告诉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仅要全面覆盖、全员参与,而且要建立和完善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常态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