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几个观感,第一个,这次展演提升了作为国家院团从业人员搞精品的意识,而且大家确实做了很大的努力。国家京剧院的《杨门女将》是一个品牌戏,现在已经传了四代了。这次复排,规定情节很准确不说,而且《探谷》还加了叹板的跳跃,增加了一些技巧,相当好。展演还给年轻演员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比方说戏里演老旦的张静,很好地表现出她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只是气度方面还差一点。唱采药老人的马翔飞,也是年轻演员。这个戏三个老生,戏不多,但是分属三个流派,宋王的老生是谭派、余派,寇准是马派,采药老人是言派,非常可贵的一个唱段。马翔飞很年轻,嗓子很好,韵味差些,我说你好好听听言菊朋的唱片,他也有提高。
李胜素算尖子演员,在全国青衣演员里也算佼佼者,我看她扎靠很不错,说是现练的,我说这太值得钦佩了。扎靠是刀马旦里最高层次的艺术,它要有气度,要功架,要有强烈的雕塑感,这些要通过舞蹈、武打这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很不容易的。她居然抓紧一个多月时间练出来了,太好了,当然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了。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杨门女将》有人继承下来了,我。
我再说一点问题。第一,京剧当初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黄金时代,出了很多新戏,为什么呢?我们文学组十个人,很多戏都是我们跟演员研究搞出来的,比如《杨门女将》。所以现在我很替宋官林发愁,你现在一个专业作者都没有,这次唯一的一个新戏还是导演写的。所以我想戏曲学院剧本文学系搞那么些年,出一个像样作家了吗?一个没有。剧本作者,特别是京剧作者各方制约太多了,这个问题一定要研究解决。要让作者无偿的可以随便看戏,你不了解舞台怎么行啊?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行,没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不行,没有舞台艺术程式的掌握也不行。剧作家待遇低的问题也要解决。
第二个问题,现在一些新戏,外包装很大,声光电什么的,但没戏。什么叫戏?我觉得要有清晰的内涵、贯穿的线索、鲜明的人物,要有性格的冲突。性格的冲突是要有戏剧性的,就是引人入胜的,能够震撼人心的。现在本末倒置,大布景,没有冲突,怎么搞好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