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02日 星期日

    与农民一起过国庆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02日   04 版)

        遇见鲍成林老人,实属偶然。

        10月1日,国庆节,记者来到了苏北的偏远农村,徐州新沂市瓦窑镇吕庄村。本是秋收的季节,记者却惊奇地发现这里没有丝毫忙碌的景象,只是偶尔能看到一些空地上堆放着成堆的玉米。

        农户们都在忙什么呢?记者正在疑惑,迎面就看到了这样一幅情景:阳光下,一位老汉正怡然地欣赏自己的杰作,不时还得意地笑几声。“庆祝六二国庆”这几个由玉米棒组成的大字在阳光下闪烁着更加金灿灿的光芒。与老人的对话也由此打开。

        “今天是全民欢腾的日子,看到这玉米啊,我心里一开心,就琢磨出了这个主意来庆祝国庆。还有,”老人神秘地放低了声音,“我也是62岁,与共和国同岁。”

        原来如此。“从前也有过国庆的习惯吗?”

        随意的一句问话,没想到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从前没有,你问为什么,都忙着秋收啊。上至八十三下至手里搀,全家跟上战场一样,而且打的是持久战,一般能从9月忙到11月。”鲍老汉用力抽了一口烟袋,“现在可好了,全是机械化,前后三天就完成了过去二三个月的活儿。你在村里都看了吧,家家户户和平常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像我们村里还有一些老年人被孩子带到外地旅游了。哈哈!”

        “不像过去那样付出了,收成怎么样?生活还过得去吗?”

        话刚落音,引来了老人嘿嘿的笑声。“日子闲了,可是生活却比过去舒服多了。不信,我给你算算账。”老人扳起手指头,一五一十地讲起自己的收入来源。老人一家有两儿一女,一个儿子搞运输,一个儿子开饭店,都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老两口不愿跟着去城里,就守着自己的老房子过日子。种了八亩地,全年收成两万多元,“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种地不收费,还倒补。这在历史上可是头一遭。”老人现在每年收到良种补助、水稻直补就达1500多元。老人还养了一头母猪,政府每年也给100元的补贴,虽然钱不多,却让他很感动。

        村支书舒军插话道:“老人家还有一亩园,芹菜、蒜苗、小青菜什么都种,光这一项一年也有两万元呢。”

        一直默不作声的瓦窑镇党委书记鲍冬晓开腔了:“记者同志啊,你们是应该到基层多走走。现在的农村变化太大了,可不能小瞧俺们农村人啊。据我观察,我们镇的农民就有好几种身份,一是当工人,进工厂拿工资,最低也有1200多元,还不耽误农活;二是当老板,比如我们这双庙村有几百户农民全做彩砖,家家有车,一点不比城里人差;三是当股东,现在土地流转费一亩地就有1000多元;四是当新农民,种大棚,收入可都不低啊。”一席话说得大家都乐了。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