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几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令人瞩目。早在2007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就获得优秀成绩,今年8月,又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这对学校来说意味着什么?
陆建洪:2003年,学院由江苏省苏州商业学校和江苏省丝绸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通过八年建设,现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类专业特色鲜明的省属高职院校。今年8月,学院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后,我们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释放办学活力,经过三至五年的建设,把学校打造成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区、技术服务和企业孵化的集聚区。
记者:您据此提到的“三区”建设的定位从何而来?
陆建洪:长三角区域和苏州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了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外,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要把苏州打造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城市之一;同时,苏州正在启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因此,学校在体制机制领域的创新,突破口就选在了跟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两个“点”。
记者:是哪两个“点”?
陆建洪:一是成立了现代物流学院。这个学院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成员有苏州市经济和信息产业委员会、苏州市物流商会以及大型物流骨干企业等。它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是实行董事会决策制和院长负责制,由董事会来任命执行院长、副院长等管理团队;其次,其运作经费由董事会成员共同投资,苏州物流商会投资建设现代物流的信息平台,苏州市经信委通过政策层面支持学院技术开发、项目培训等,学校将为此专门建设1万多平方米的教育办学场所和实训平台。这样的体制,整合了各方优质资源办学。
另一个是苏州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这个基地以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为基础,苏州市商务局、苏州市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企业和学校四方合作共建。
记者:这两个体制机制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如何显现其优越性?
陆建洪:两个项目都是政校企深度合作的典型,虽然运作模式、体制完全不同,但是,两个项目都充分整合了社会资源,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成为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载体。
首先,社会各方的加盟,确保了学院教师既有对口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有行业、商会的管理人员,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在这里得到了最可持续的保障。
其次,我们试点“校中厂”建设,在现代物流学院内建设智能物流信息交易平台,做“第四方物流”,即为第三方物流提供服务的这么一个机构。建成后,将引进30至50家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学校为进驻企业提供了3000平方米场所,条件是在每个企业派驻2至3名学生顶岗实习并双向选择就业。
再拿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来说,他们依托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学校内建分园,其功能除了扶持学生创业,主要就是帮助小企业孵化,孵化成熟了搬迁到金枫产业园内实现产业化。
记者:这样的创新探索,会不会在学校推广开来?
陆建洪:我们选择在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探索,其实也正回应了国家对高职院校如何在办学体制机制领域创新的思想,实现了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四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因此,这样的创新,我们会继续探索下去。在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了要建设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园区除了依托正在建设的现代物流学院、苏州市电子商业产业示范基地,还将启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