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当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实践活动,置于中国社会历史转型的背景之下时,或许能够看到其更为丰富的内涵。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的环境已经发生全然的改变。
从社会环境上看,在全球一体化、世界多极化、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向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快速渗透的大趋势之下,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进程呈现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频率日益加快,各个区域和行业的发展速度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想,社会现状不断地改变。二是社会各个领域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作用日益深刻。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的变动,其影响力往往会超出行业与地域的范围,对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广泛影响。
从公众环境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教育的普及、文化的繁荣,公众的职业分工、经济水平、文化背景、价值标准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局面。新闻传播面对的公众群体,已经是一个拥有不同政治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感情方式的复杂群体。
从技术环境看,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深刻改变了公共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模式,使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水平。数字报刊、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改变着新闻传播业的运行格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出现,则加速推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媒体行业的世界范围的竞争。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今日中国,已经被多样文化背景、多种经济结构、多元利益关系所覆盖、所支撑、所驱动。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运行模式所生成的无限活力与复杂矛盾,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推进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频繁的震荡力。人们在体验和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发展,为其兴奋为其荣耀之际,也在感受和经历着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各种磨难,为其痛苦为其忧虑。
新闻媒体应该担负社会进程观察、社会进程描述、社会进程监督和社会进程建设的重大社会责任。由于今天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和转型时期所呈现出的种种复杂性,中国新闻界社会责任的担当过程无疑变得更为艰难。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中国新闻战线一个重大实践议程的设置在此时推出,昭示着中国新闻界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理想精神、责任意识和专业追求。
一、审视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倡导的是新闻专业工作的途径与方法。然而,这一专业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倡导显然有着它的目标追求。这一目标,就是中国新闻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局,中国新闻界需要向人民真实描述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需要在充斥各种矛盾的社会运行中,披露事件真相、解释变动原因、剖析环境影响、说明发展趋势,为公众的社会行为决策提供真实、迅捷、深入、全面的环境变动的信息;
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缺陷和弊端,中国新闻界需要实施社会监督,揭露侵害人民、危害社会、毒化环境的种种坏事和丑行,为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敏锐的观察和负责的批判。
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和社会需求,中国新闻界需要提供为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欲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服务;
面对社会进程中出现的极其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国新闻界需要提供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先进经验;
面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性,中国新闻界需要面对向公众传递文明的观念和健康的文化;
面对中国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运行日益融为一体的大趋势,中国新闻界需要向世界真实、完整、深刻地描述今日中国,以为中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信息环境。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该是社会运行的守望者,是人民利益的卫护者,是文明观念的倡导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思想交流的推动者,是优化生活的建设者。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国家领导把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提升到关系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的高度予以强调。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对中国新闻界担当的社会责任的再度提示。它提示中国新闻工作者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纷繁复杂的情状和影响,深入思考中国新闻人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意义,清醒认识实现这一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式。
新闻工作者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承担,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思维运动过程,而且是一个需要将自身置于人民的生活之中,置于社会的运行之中,不断明确信念、不断坚定信念、不断追求信念的充满艰辛的实践过程。
二、坚守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创始人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1906在他撰写的《新闻记者的信条》(Journalist's Creed)中开篇直言:“我相信:新闻是一种专门职业。”
新闻工作是一种伴随着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工作。这一职业工作有着它自身的基本原则。
1、以报道客观事实为唯一根据。
1843年初,马克思说过,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是衡量“好报纸”还是“坏报纸”的标准。
这位充满智慧的哲人一语道破判断新闻工作质量的本质性界定。
新闻工作最基本社会职能,就是帮助民众了解其生存环境的变化,从而为他们明智的抉择自己的社会行为提供信息参考。因此,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必须坚持以提供客观事实为新闻报道的唯一根据。
负责任的媒体会对这一原则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智慧的执掌。这就是追求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具有因果逻辑关联的事实,以披露客观变动的深层真相,解释客观变动的环境影响,预测客观变动的发展趋势,说明客观变动的社会意义。
构成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都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新闻记者必须深入社会生活、深入人民群众才能充分获取这些客观变动的事实,赢得新闻专业工作的基础条件。
2、以忠于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
1842年马克思在为《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被查禁一事的撰文中说:人民报刊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恶、欢乐与痛苦。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如果能够真实、全面、深刻地把群众情绪反映出来,作用就很大。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你们说出来了。如果能够经常作这样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就真正上路了。”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说:“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忠于人民的利益是新闻工作最高原则。忠于人民利益必须以了解人民利益为前提。要想知晓人民的意愿和渴望,欢乐和忧苦,困难和需求,就必须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体验,从而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认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知晓卫护人民利益的方法和途径。
3、以推动社会进步为终极目标。
1849年2月,马克思在“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说:“我们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变化过程的反映者、记录者,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呼吁者、推动者。新闻传播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政治的昌明、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幸福。这些目标的实现途径,会因国度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差异而呈现复杂的形态。中国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国情和民情,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与问题,特点与规律,方式与途径,从而使自己的专业工作产生推助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作用。
三、掌握新闻工作的专业方法
中国社会进步形成的全新环境在给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的同时,也给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障碍和制约。
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新闻工作者有了全新的技术工具,极大地扩张了感知新闻动态、捕捉新闻进程、解读新闻意义的能力。然而信息海量增长的同时,也对人们鉴别真实信息、获取有效信息形成着种种干扰;网络数字技术营造出壮丽的数字文明景观之际,也对人们深刻认识社会变动状况形成着种种干扰。
各种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加入了新闻界的队伍,他们拥有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工作方法,为新闻报道提供着丰富的观察视角和深入的专业解读。但是,中国新闻队伍中没有接受过新闻专业教育和训练的人群也在急剧扩大,缺乏对于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历史知识、新闻实务知识的系统掌握,导致新闻工作非专业性的种种缺陷。
在整个社会以发展经济为核心动力之际,中国新闻媒体在追求报道速度的提升、报道内容的丰富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受到各式利益的诱惑,商业规则的冲击。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新闻界的专业化建设的任务变得十分紧迫。新闻工作者需要了解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需要掌握达及工作目标的专业方法。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说:“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他要求新闻工作者:“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提高新闻工作者专业水准的基础环节提出要求,催促新闻工作者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各个层面,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发现充满智慧的创造,体察社会存在的困难问题,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通过对社会情状态真实、全面、深刻的了解,抛弃道听途说和浮光掠影,抛弃不求甚解和浅尝辄止,抛弃空话和套话,遵循新闻工作的规律,掌握专业工作的方法,提高职业工作的水平。
新闻工作者常态的工作时空本应在社会实践之中,在人民群众之中,在现实生活之中。脱离了这个时空环境,新闻工作者就会窒息,就会枯竭,乃至会失去观察的能力和判断的理性。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再次在中国新闻界中强调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原理:存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再次强调着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基于新闻工作社会责任提出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相互关联的实践议程。是中国新闻界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状态发出的怀抱理想主义追求的实践宣言。
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民命运,推动社会建设,推动社会进步,是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传递的深层理念,它以中国特有的“活动”方式做引导,启动的是中国新闻界坚守职业责任,振作职业精神,规范职业操作,提高职业水准的中国新闻界的专业化建设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不仅受到中国社会进步的滋养,也形成着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进步这种互为因果的进程造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壮丽景观。中国新闻工作者在记录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变迁之际,也将书写着自身的全新历史。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分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