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6日 星期一

    这样的新闻“有看头”

    ——教育界师生盛赞“走转改”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26日   01 版)

        本报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丰捷、王庆环、李玉兰、刘茜、张春丽、练玉春 通讯员 邓晖)脚踩泥土,感知民意,倾听来自源头活水的时代脉动,近一段时间以来,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日渐深入,越来越多“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新闻作品涌现,“新闻有了生命”,“有看头了”,“走转改”让新闻人重温了新闻的本质,更让我们的受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本报记者今天走访教育界师生,听到了一片叫好声。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现任北大对口支援学校新疆石河子大学副校长的夏文斌说:“我和同事们都非常关注目前新闻界正在进行的‘走转改’,也深切地感受到这段时间以来,新闻界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上取得的效果和成果。我认为,这种方式的意义首先是在当代中国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了一个直接的切入点和抓手。不可否认,有一段时间新闻界被哗众取宠、泡沫式的新闻包围,只求吸引眼球。‘走转改’有效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回归和探寻,而且,不是教条地、理论地回归和探寻,而是采取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这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新闻导向和规律,真正为人民的需要而服务,有着重要意义。”

        夏文斌还认为,在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走转改”也有着特别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直面现实。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些困难,还有文化冲突,文化间的相互激荡,使一些人产生了些偏激,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新闻记者走入基层,反映基层现实,可以帮助人民群众辩证地看待问题,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和谐统一,从这一点看,‘走转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他认为“走转改”还有益于包括新闻、文化、宣传在内的领域抵制被市场诱惑,炮制不良作品的倾向。“如果任凭这一风气蔓延下去,是非常危险的。‘走转改’有效地维持了媒体的公信力,如此,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夏文斌也非常关注光明日报在“走转改”中的表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立足光明日报特点,通过新的载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所创新,有所改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对知识界、文化界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光明日报也创造性地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报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梁馨文直言新闻界在现阶段进行“走转改”“非常有必要”,“深入基层、扎实采访、对事实负责是新闻专业的教育理念,也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走转改’活动既是对新闻工作者誓言使命的重温,也是对新闻界一些不规范行为的有力反击。” 

        曾经到部队体验过生活的“清华第一女兵”贾娜深知“走基层”对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意义:“两年基层生活让我更加懂得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客观严谨,从部队回来后我下笔变得更加谨慎了”。对中央新闻单位领导亲自下基层的行为,她感触良多:“社长、台长亲下基层更让我们看到了从上到下的决心和身先士卒的榜样作用。但我希望‘走转改’活动不能成为一桩新闻、一种姿态,而应该一以贯之地持续下去,直到有朝一日变成新闻界最普通不过的事情。”

        “‘走转改’把党的利民政策和做法与人民心声统一了起来,增强了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公信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副书记田传锋说,“当下,一些新闻作品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没有生动鲜活的细节,缺乏真挚朴实的情感,文风呆板僵化,不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老百姓越来越不爱看、不喜欢读,出现了‘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两张皮现象。如果主流的优秀的新闻作品缺失,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新闻充斥于各种媒体,必将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和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

        “用群众的语言书写群众身边的事,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坐标定在基层,稿件带着泥土的芳香,这样的新闻‘有看头’”田传锋说。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师王锋也指出,“贴近生活、关注民生”才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和宗旨,假大空的新闻不仅违背了新闻的宗旨,也难掩“缺钙贫血”的痼疾,难以真正滋润大众的心灵。“从概念出发还是从生活出发,是判断作品水平高低的基本准绳,‘走转改’不仅为新闻作品指明了创作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对某些注重“形象工程”概念化新闻的有力校正。”王锋对记者说。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增岽认为:“‘走转改’发挥了新闻媒体连接党和群众的纽带作用,也与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根本要求相一致。”更重要的是,“走转改”的报道成果直接惠及到了思政课堂上,杨增岽说,“给学生讲解我们身边最真实的民情民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副教授宋素红在肯定“走转改”实效的同时不忘提醒新闻界,“切勿让‘走转改’成为一阵风”。她说,“现在许多记者在网络里找线索、寻事实,这是不行的。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新闻的载体怎样变化,基层永远是新闻的土壤,记者们也只有贴近现实才能抓住新闻。另外,在‘走转改’过程中,大量鲜活的素材摆在眼前,记者们要抓准确的‘新闻眼’,要报道有时效性的,吻合时代需要的人和事。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基层实践中多观察现实与政策是否吻合,并探究其原因,将观察和探究的成果报道出来。都市媒体则不能停留在贴近基层上,而应该学会理性地看待一个新闻事件,不能完全按照兴趣和趣味选择报道内容。”

        宋素红特别强调,“走转改”需要制度保证,必须坚持。这种提法可以被取代,但其精神实质是新闻人的职业素质,必须坚守。”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蒋志强则提出,新闻界的“走转改”,可以贯穿到我们各项工作中去。他说,“做好所有工作都要到一线,不到基层,是没有群众基础的。这种作风,对于我们提高工作水平、对于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大局、对于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