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5日 星期日

    光明论坛

    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

    蔡 闯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25日   01 版)

        若干年前,众多媒体曾对“说明书”进行过一轮为时不短的声讨,原因是这些说明书——不管是药品的还是其他器具的,基本上起不到说明的作用,它们语言繁复,用词诡异,大多数非专业的消费者根本看不懂。

        可惜的是,说明书的问题还没解决好,一些媒体自身也开始了同样的错误。为数不少的报道、节目,让人看不懂、不爱看,就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斥:“语言乏味,像个瘪三”。

        报道语言概念化、口号化、文件化,其根本原因是某些记者的眼睛只向上看——看文件、看材料、看领导的脸色。由此而来的新闻作品,内容上不可谓不重要,形式上不可谓不宏大,措辞上不可谓不规范,只是这样的东西,只能把读者或观众吓跑了、哄睡了。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最好的骏马适合最好的骑手,最好的语言适合最好的思想。”那么,“最好的语言”来自哪里?答案是来自生活,来自群众。

        作家刘震云写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卖烧饼、杂碎汤的大哥,非常喜欢央视的主持人崔永元。一次,这位大哥一边干着活一边狠狠地说:“这个姓崔的,说话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刘震云不禁感慨:“为了这句话,我比佩服崔永元还佩服这位大哥!”

        作家、编辑、记者都是与语言打交道的“专业人士”,为什么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因为群众的语言来自生活,出于肺腑,形诸口舌,是民生甘苦、喜怒哀乐的直接表达。这样的语言尽管可能原始、粗糙,却是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直指人心的特性,是那些脱胎于文件、报告、发言稿的新闻作品所远不能及的。

        向群众学习,是我们新闻事业的宗旨、性质决定的。教育工作者早就发现,与孩子说话,大人应该蹲下来,尽量让自己的目光与孩子平视,因为平视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作为媒体,居高临下更要不得。取平民视角,为人民说话,与群众交流,是当今媒体的职责。必须认识到,用群众语言写百姓心思,已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媒体体现社会责任的重要路径。

        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明白,向群众学习,绝不能仅仅攫取几个“语言元素”或“关键词”就自以为“搞定”了。在概念先行、文件打底的新闻报道中,就是加上再多的口语方言也无济于事。就像在摆满了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的餐桌上,再摆一盆野生王八汤,也绝不能把这桌酒席称作“农家宴”一样。只有从思想意识上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才能在生活上融入其间,在语言上融会贯通,才能写出群众爱看的鲜活新闻。

        广大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大批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出现在报刊、荧屏上,新闻不仅好看了,而且实在了、有用了。实践证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出精品、抓“活鱼”的有效途径,是新闻工作者实现“三贴近”的重要手段,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