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2日 星期四

    百姓心愿8

    庄户剧团能迈过多少“坎”?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2日 01版)
    “庄户剧团”团长邵泽溪与团员正在排练节目。
    本报通讯员 邵黎明摄

        引子:临沂沂河大桥下的排演

        秋雨淅淅沥沥下着,山东省临沂市张庄的村民张应庄吃过晚饭,一撂碗筷,就招呼着“金馨剧社”的乡亲们,抬着锣鼓,拿起京胡、笛子、琵琶等家什,直奔沂河大桥下。

        在桥底下排练节目?看到记者一脸的迷惑,张应庄解释说:“排练大多在河边广场,或在村委大院里,因现在下着小雨,就临时搬到这里了。俺这是草台班子,退休的、经商的、教书的、赋闲的,老家伙们一有空就凑在一快,唱个戏弹个曲的。缺钱了,大家就凑一凑,图个乐呵。可别说,俺这‘只收掌声不收钱’的庄户剧团,今年还外出演了10多场呢!”

        从张应庄无意说出的话中,记者听出点“弦外之音”。千百万个活跃在老百姓中的“草根戏班”,能够长久走下去吗?它如何迈过前面的一道道“坎”?

        “老是重复老掉牙的小戏,谁还喜欢?”

        ——临沂市河东区白塔村“庄户剧团”团长邵泽溪的话

        天刚擦黑,沂河边白塔村文化大院里就亮起了灯,演职人员们忙前忙后,布置着舞台。未曾开演,“咚咚锵”的锣鼓声就敲得人心里直痒痒。

        村民们闻声赶来,“大戏台”下人越聚越多,一个个都仰着头,伸长脖儿,等着看戏。一会儿,红色的幕布“刷地”一下子拉开,吕剧《小两口种瓜》开演了。台上的演员,全是本村的农民,看得出,连演出的道具旱烟袋、烟荷包、土帽子等,都是平日用的。

        台上的演得卖力,台下的看得入迷。剧情渐进高潮时,台上唱,台下和,人们笑得前仰后合,整个场子都“泡”在了欢乐里。趁着歇场的空儿,记者凑到身兼编剧、导演数职的邵泽溪身旁。他边擦汗边说:“这台戏,是根据村里发生的事儿编写的,‘戏’是从生活中出的,用土腔土调唱,乡亲们就觉得过瘾、解渴!”  

        记者问:“庄户剧团,‘冷清’的多,‘红火’的很少见,大多都是自生自灭。为什么这里的‘戏’越演越火?”

        邵泽溪说:“俺琢磨,总不能光是重复几个老掉牙的小戏,得创出新的来。俺拜了临沂戏曲界名家为师,学习创作的技巧。在生活中,时时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创作出了琴书《王支书撵闺女》、快书《老两口看新桥》、表演唱《四老汉参观文明村》等,让身边的事上了舞台,乡亲们就爱看!” 

        “只有几个老头儿、老太婆在蹦跶,怎么行呢?”

        ——鱼台县胡阁村“文明剧团”花旦演员安进书的话

        “俺生活好身体健康,耳不聋来眼不花。每天早起把晨练,顺着公路闲遛达……”,暖暖的秋阳下,胡阁村“文明剧团”的几位老人正凑在一起,排练着吕剧小戏《问路》。团长华文明说:“俺几个老家伙,一起搭起班子,凑钱买来服装、道具、锣鼓镲,建起这个剧团,每逢农历的一、四、八,就演上一场。”

        “在俺这个剧团里,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都56岁啦,吹拉弹唱还行,上台表演就力不从心了,腿脚不灵便,表演时的动作慢,跟不上节奏,唱时气力也不足。演一场大点儿的演出,累得一两天歇不过来”,唱花旦的安进书一脸愁容地说,“年轻人大多不喜欢这传统戏曲,偶尔来几个即兴跟着学学,不久就走散伙了。只有几个老头、老太婆在蹦跶,这样下去怎么能行?”

        聊起“后继无人”,华文明一脸无奈:“剧团是戏迷们自发组织的,演员没有工资。哪里有红白喜事或者店铺开业的,请我们过去,事后也只给点辛苦费。可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为了家里的生活,他们大都出去打工挣钱;有留守在家的,也忙着种地、养殖,没有空儿‘玩’这戏曲、歌舞的。”

        人才从何而来?鱼城镇文化站站长李肖插话说:“要想办法扶持,既‘输血’又‘造血’,吸引年轻人进来,加大对戏曲人才的培养,让乡村文化真正繁荣起来。” 

        “紧紧抓住‘市场’的手,才有奔头儿”

        ——莱芜市下陈村蟠龙梆子剧团团长韩克的话

        下陈村是鲁中山区里的一个小山村,很不起眼。如今却名声大振,前些日子因有个‘蟠龙梆子剧团’,上了央视的《焦点访谈》。

        十几个农民一台戏,这蟠龙梆子剧团正红火着哩!见到25岁的团长韩克,他并没有显出风风光光的样子,脸上还有焦虑的神色。他说:“看似顺利,其实不然,向前走,‘坎儿’还多着哩!去年满打满算收入10来万元,仅给演员发工资就用光了,加上交通费和伙食费支出5万元,还亏不少哩!”

        “看起来,单打一剧团生存难”,村党支部书记张刚说,“这韩克脑子灵活,想出新点子,不仅唱梆子,也演小品、电视剧。戏路活了,请的人就多起来。现剧团有100多号人,搞起婚庆、开业庆典、晚会、联欢会等,收入渐渐多起来了。”

        “庄户剧团不研究乡村市场,必然走入死胡同”,韩克说,“近来,俺让‘蟠龙梆子’从传统的舞台表演转入影视表演,编排、拍摄出影视剧《养个儿子“不成器”》、《嘻“戏”哈哈过大年》、《老头也疯狂》、《叔公公与侄媳妇的战争》等,深受乡亲们喜欢,并刻成光盘到市集上出售,收益渐渐多起来了。”    

        (本报记者 邢兆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