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2日 星期四

    暑期档电影大战硝烟已散,但五部国产动漫电影与进口动漫大片较量后的反思却还在进行——

    中国动漫的要害,人才!

    ——从暑期档电影看中国动漫产业(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2日 10版)
    图为江苏常州动漫艺术周现场。CFP

        暑期档的电影大战的战报落定,五部国产动漫电影票房不足9000万元,远远落后于《功夫熊猫2》5亿元和《蓝精灵》4亿元的票房,只有短暂发展历史的中国动漫产业迎战成熟的好莱坞大片,“就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与50岁的壮年人在较量”,年轻的中国动漫产业敢于“亮剑”就是产业的进步;也正是在这真刀真枪的市场比拼中,中国动漫产业收获了很多,产业的稚嫩和动漫产业人才的瓶颈也一览无余。

        缺会讲故事的创意人才

        “在讲故事和创意能力上,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一位业内人士在看过暑期国产动漫电影后直言不讳,《功夫熊猫2》用中国的故事和元素传播了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的三部国产动漫电影创意不足,只能模仿日美的风格,不伦不类,既没有赢得国外认可,也失去了中国观众。

        “最佳编剧奖已空缺好几次了,实在评不出好的。”中国动画学会会长余培侠多次参加杭州动漫节和其他国内动漫评奖,每次都既遗憾又失望,对中国动漫的编剧创意“恨铁不成钢”。

        同样对创意人才不满意的还有动漫企业的老总们:“动画的大海,不是看波涛是否像真的一样,而是看大海有没有情感,能不能讲出故事。否则动画和照片又有何区别?”

        没有情感共鸣,暑期陪孩子看国产动漫电影的家长就有了这样的尴尬经历:孩子喜欢看,可家长不感兴趣,只得在影院里睡觉,是“被观看”。我们的国产动漫电影只是面向青少年甚至是低幼儿童,而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却是适合全家人观看。被誉为“鬼才”的梦工厂CEO卡森伯格曾说过“进入动画电影要比进入真人电影的门槛更高”,梦工厂几乎每部动画电影都投资过亿美元,耗时数年,有四五百个艺术家参与,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酝酿故事、设计情节。也正因为这样,《怪物史瑞克》、《马达加斯加》等动画电影才能引人入胜、老少皆宜。

        中国动画电影需要有创意和想象力,要会讲故事,可现在中国动漫产业人士大多脱胎于计算机或美术专业,没有丰富的人文修养和扎实的文化根基,很难有高质量的创意——北京电影学院动漫学院副院长李剑平道出“症结”。

        缺全产业链的经营人才

        暑期五部国产动漫电影的经营上,除了淘米公司的《赛尔号之寻找凤凰神兽》和《摩尔庄园冰世纪》有游戏的基础,在网络营销上可圈可点外,“总体来看,中国动漫电影在推广营销上毫无章法”——一位业内人士评论道。

        “不仅在终端的产品营销上欠缺,也忽视了前端的产品研发。”央视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英指出中国动漫企业的“弱点”。法国作家小仲马说:“想好了结局,再写序幕”,可中国动漫产业的通病是缺少前端的市场研究和产品研发,如果前期方向没定好,南辕北辙,后期投入越多,错误越大。国外的动漫电影,前期研发几乎占了预算的20%以上,而我们的动漫产品前期预算几乎为零。

        专做动漫产品授权的艺洲人公司总经理周湛文说,动漫产业链长、投资回报周期长,按照木桶理论,动漫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至少有20多块“木板”。内蒙古天风动漫董事长吕波陶深有同感,他说要在动漫产业长远发展,求贤若渴,需要的是全产业链的人才,是个“人才团队”,包括产品研发、市场发行推广、项目策划……

        全新挑战的人才培养

        现在中国动漫业的产量突破22万分钟,已成为第一大国。但质量亟待提升,在迈向动漫强国的路上,除了动漫产业链的完善、产业盈利模式的清晰,人才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如是说。

        学校为什么难以培养出创新型动漫人才?在青岛科技大学举行的“动漫教学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分析说,由于动漫产业发展迅猛,师资、教材、设备等基础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最终导致动画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低层次徘徊”。动漫人才培养有其规律,一般需要7-10年,不能拔苗助长,除了大学教育外,在高中阶段的兴趣培养和工作后的岗位技能训练同样重要,不能只局限于素描、色彩、造型等专业技能,更要有人文、市场经营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国外的动漫人才培养十分注重教学和产业的结合,70%以上的老师来自产业一线。廖祥忠认为,学界和业界的联动是未来中国动画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界不要回避业界的“商业气息”,企业不要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应把业界的探索拿到教学课堂,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性和想象力,实现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