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1日 星期三

    泥土的诗意

    作者:黄式宪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1日 14版)

        在向党的90华诞献礼的众多影片里,《杨善洲》可谓独具一格,它以清新而朴素的现实主义笔触,对生活给出了诗意的再现,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影片里,你既见不到什么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也见不到什么可资夸耀的丰功伟绩,然而,这种由生活的泥土里喷薄而出的诗意,却伴随着“草鞋书记”杨善洲的人生足迹,它寓崇高于平凡,由微尘见大千,在审美的意义上一层层将主人公提升到一片精神的高原而透视出我们时代的理想之光。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影片的主创者面对生活、面对英模人物题材,却抱有一颗虔诚的心,不浮不躁,默默耕耘,循着乡土变革的新鲜生活轨迹,十分可亲可信地塑造了杨善洲“这一个”一生坚守信仰、扎根乡土、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为山乡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的崇高艺术形象。

        作为生活原型的杨善洲,在他主持云南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曾将保山打造为遐迩闻名的“滇西粮仓”。到了花甲之年,他从地委书记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却并未按照省委的安排到昆明干休所去颐养天年,而是扛起锄头上山种树,一干就是20多年,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今天生机勃勃的绿色森林,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而由李雪健所饰演的这个杨善洲,紧紧抓住了人物内在的文化心理,这就是他深藏于内心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的乡土情结:绿了一片山林,造福一方百姓。李雪健以其绘形传神的角色创造,为杨善洲这一人民公仆的典型形象增添了质朴而厚重的精神光彩。

        在叙述结构里,杨善洲回到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父老乡亲们看一场电影《庐山恋》,以如此别出心裁的新颖方式来发动群众。电影放映结束,他笑眯眯地站起来问大家:“各位乡亲,电影演完了,好看不好看啊?”乡亲们中间有些年轻人胆大,就大声应着:“好看!”杨善洲笑笑:“我也觉着好看,为啥好看啊,庐山上那么些大树它好看啊!再看看咱周围,大亮山的树就像秃子脑袋上的头发,没几根啊!(大家笑)乡亲们,想不想让咱的大亮山,变得像电影里的庐山一样啊?”

        乡亲们“轰”的一声,议论开了。有人喊:你想做啥嘛?杨善洲随即从心窝里掏出了一番大实话:“我啊,没啥别的想法,我就想来种树。我现在退休了,我就想上这大亮山,植树造林,也算是给咱子孙后代做点儿好事吧。”

        老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施甸山乡有大山头80座,小山头172座,怎么绿化?困难也像这重重大小山头那样压在了杨善洲的肩头。是的,他人届老年而不服老,竟以一副铁肩扛住了这山一样沉重的重重困难。这是人与大山的较量,显示了共产党人咬定青山、不离不弃的精神伟力。首先,他靠的是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山林入股、国社联营,将目光放远,所谓“桃三李四杏八年”,要为后代子孙造福啊!再一条,在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实践中,他以身作则,带出了一支过得硬的队伍,特别是透过志气刚强的小伙子周波的成长,诗意地呈现出为大山披绿装带来的一番新生活、新气象。

        在涉及杨善洲与家人关系的描写上,诚所谓“家国情怀”难两全,由于长年在山上植树育林而无力顾家,对于慈祥的老母亲难尽孝道,对于默默地挑起家庭重担的妻子玉珍也是深怀愧疚而无以弥补,对于二女儿静兰提出教师调动、夫妻团聚要盖个公章,他因不肯徇私父女间也是爱恨纠结难解,如此种种在他内心深处也总是哀思切切、伤感莫名而无语凝噎的。然而,哀思切切之外,偏有一处贯穿全剧的笔墨竟豁然透亮,那就是他坚持让大女儿静菊的儿子阿昌读书不辍,一直到他这个外孙考上了大学。那一天,杨善洲难得地朗然开颜一笑,还兴冲冲地让周波开车(打上计程表而自掏车款、公私分清)送阿昌去学校报到,并奖励他五千元交给他妈代管着,此外他还为外孙精心培育了一片核桃林,这是为供他读大学攒下的一笔学费。老人家想得很远,新农村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结构的一代新人来接班啊!作为老人的这一片爱心,此时此刻终于得到了舒解,透现出一派新农村的希望和诗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