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为篆刻而生的女性

    韩天衡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20日   09 版)
    骆芃芃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2010年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篆刻及书法作品曾先后参加了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全国篆刻艺术展、全国妇女书法展、国际篆刻交流展、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扇面书法展、中日妇女书法展、中韩国际书法展、国际书法双年展、日本书峰展、西泠印社社员提名展等。
    中国第一个篆刻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骆芃芃与她的第一个毕业生合影留念。

        骆芃芃是当今很有影响力的篆刻家,作为女性更为可贵。她的篆刻雄浑豪放,刚柔相济,黑白相生,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记得明代有位女篆刻家韩约素,授以略大的印章,则为难得很,认为是要她一个女流之辈去“凿山骨”!而芃芃则巨章在握,同样地神闲气定,举重若轻,体现了当代女性篆刻家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芃芃的篆刻不同于一般,还在于她是有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的。她刻印不但计白当黑、琢磨文字、推敲章法,还注重于凸显文字内核的文化属性与艺术真谛。她曾经叙述过四次磨刻“绵绵若存”一印的推敲求索心路,听了使我震撼,也为之佩服。的确,一个真正的篆刻家是文化的传承者,是精神的劳动者,是迥别于文墨不通、浪漫缺失、艺心驽钝的刻字工的。从她的艺术追求和实践中,我感悟到,搞篆刻艺术不能仅着眼于枣粟之小的印面,而刀石之外,是务必要有一个大篆刻、大文化理念的。

        芃芃不仅对篆刻艺术呕心沥血,追求卓越完美,而且作为中国篆刻艺术院的常务副院长、当家人,她在行政、组织、管理、教学、展览诸方面都不惮其烦、苦心经营,其投入精力之多是决非常人所能想象的。更可贵者,她不仅埋头苦干,而且对待这些工作像对待她所钟爱的篆刻一样,当作艺术来做,做得光彩夺目。在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的几年里,她很有创意地策划、操办过几个大型的展览,不仅“大”是前所未有的,且巧妙地将篆刻艺术与人文、历史、山林融于一体,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展示模式,体现了古老篆刻走向现代的跨越。

        “大”能成立在于“精”。芃芃还善于从内部展示、陈列的调度与丰富的多样性上别出心裁,将装置艺术和茶文化、书斋文化融会贯通、浑成一气,使观众能获得清新、纯粹且深邃的精神享受,从而赢得海内外篆刻界乃至广大观众的如潮好评,使枣粟之小的篆刻,能做出大作为,产生大影响。因此,芃芃屡获殊荣,相继荣膺“2008年度当代篆刻十大名人”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授予的“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称号,这的确是实至名归的。

        篆刻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而近三十年来,篆刻艺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它由书斋小圈子进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其成绩是世所公认的。这是全国业界奋发,领导重视,天时、地利、人和相统一的必然结果。而芃芃也是其中骁勇搏击的一员。我们篆刻界都为“中国篆刻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遗成功而欢呼、庆贺,人们也都向作为申报单位的西泠印社、中国篆刻艺术院报以掌声。其实,在这漫长、艰辛的申报过程中,骆芃芃作为申报项目负责人,始终冲在第一线。她撰写申报文本、申报视频片的脚本和解说词,组织和设计视频片镜头,广泛搜集并反复论证申遗资料……过程之曲折反复是难以想象的,而芃芃则全身心地投入,夜以继日地鏖战,终于获得了申遗的成功。芃芃付出的心智和心血,也许是外人不知的,其实局内人也未必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篆刻艺术”。诚如评者江山先生所称:“在当代篆刻艺术史上,骆芃芃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骁勇的功臣。”

        以我对芃芃的观察,她是一位乐意把一生都献给篆刻事业的人,是一个做大事的人。这包括艺术创作,也包括组织管理和教育推广。事实上,三者要并举兼施,其付出的劳动是难以想见的。尤其作为一位女性,则更是勉为其难了。但芃芃以她的刚毅执着,无怨无悔地做了,做好了,而且将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做得更好。我坚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