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19日 星期一

    前 沿

    你知道“分子靶向治疗”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19日 13版)
    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向人类战胜癌症迈出了一大步

        你知道什么是“分子靶向治疗”吗?

        众所周知,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35岁至60岁年龄段中,肿瘤居死因第一位。传统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有限。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开展以及从细胞受体与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以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开始进入临床,人们称之为“分子靶向治疗”。今天,分子靶向治疗已凭其特异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强,患者耐受性较好,而毒副反应相对较低等特点,在肿瘤治疗中取得很大成功,逐步成为目前国际和国内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

        随着对肿瘤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入,肿瘤异质性问题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最大困扰。无论传统治疗方法、还是细胞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新的肿瘤防治策略,都面临着如何准确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l世纪临床医学将从传统的粗放式医疗模式向个体化医疗模式发展。第45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学术年会的主题就是“使肿瘤医疗实现个体化”,个体化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理念。

        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承办的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举行,专家们围绕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循证医学、肿瘤个体化医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现肿瘤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策略与思考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思维交锋。

        专家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使过去很多不能治疗的肿瘤得到了有效控制。分子靶向治疗能够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向人类战胜癌症迈出了一大步。但是,该领域仍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和解决。

        首先,应确定合适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手段。分子靶向药物是细胞稳定剂,多数患者并不能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而是病情稳定和生活质量改善。因此,需要探索的新的疗效评价体系,还需要借助一些新的评估手段,以及监测特异的分子标志物等。

        其次,应认识到化疗仍然是基础。大多数分子靶向药物客观有效率仅有3%—5%,除少数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之外,多数靶向药物都必须或最好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协同增效。

        第三,应寻求分子靶向药的恰当用法,包括给药途径、最佳时机和给药方式等;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是同步使用还是序贯使用,长期使用费用较高等问题,都需要继续探讨。

        第四,应积极寻找预测疗效和毒性的分子标志物。分子靶向药物并非对所有患者都适用,因此,需要借助分子标志物来预测疗效、筛选患者及监测毒性等,达到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靶向治疗。

        第五,应高度重视分子靶向药物的毒性,例如皮疹、腹泻、心血管毒性等以及毒副作用存在的个体差异,积极采取对策进行预防和治疗。    

        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副院长罗荣城教授、西北大学副校长陈超教授是此次沙龙的领衔专家。他们表示,目前尚需进一步深入了解分子靶向药物及其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加速推进靶向治疗领域的转化性研究,综合分析种族、性别、生活习惯、环境条件等各项指征对分子靶向药物疗效的影响,从而优化药物和患者的选择,提高分子靶向药物的针对性、靶向性和有效性,最终提高性价比和临床疗效。

        (本报记者 胡其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