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卡普里岛有一座“世界建筑杰作”,是著名作家、诗人、记者库尔齐奥·马拉帕特的别墅,去世前他留下遗嘱,将别墅赠给中国作家和诗人,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可惜遗愿最终未能实现,但中意文化交流史上的这段佳话不应由此而被时间的长河淹没。
卡普里岛风光秀丽,有如碧海仙境。小岛东西南全是陡壁,北面斜坡上是一片房舍,各式别墅宾馆夹杂其间,绿树掩映,五颜六色,仙人掌有两三层楼高,棕榈树高大挺拔,植物多达850多种。夏季海滩一片花绿阳伞,年游客达100多万。站在海拔589米的岛上山巅远眺,南面水天一色,西北有伊斯基亚岛,北边是那不勒斯,东北是维苏威火山——整齐的圆锥体上方冒着白烟,东面是弯弯曲曲的海岸,高山碧海间散布着大小村镇,著名民歌《重归苏莲托》歌唱的就是这一海岸的风光。
卡普里岛有世上天堂之称,古罗马时就已是著名度假胜地。奥古斯都大帝公元前31年被其优美吸引,不惜用大4倍的伊斯基亚岛换取这个10平方公里的小岛辟为避暑地。他的继承人提比略在此建了12座别墅,狂欢作乐整整10年,卡普里(Capri)之名即来自capricioso(意为“尽情欢乐”,指提比略在此的作为)。从此后世界名人纷纷前来,建起各色各样的别墅,高尔基1906年后在此住了整整7年。他两次邀请列宁到他的别墅居住,谈起自己的童年时列宁鼓励他把这些写出来,因此才有了《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为保护风光,市政府已禁止再在岛上增加任何新建筑。
雄踞伸进大海的山巅,占据了“完全不能建设任何建筑物”的整个山头,巨大的体量与陆地海岸线相呼应,下面是有如饱经风霜老人脸庞的陡壁,山林映衬下红珊瑚色的别墅格外显眼。三面墙上窗口面向苍茫大海,每个窗口各有不同景色。大起居室居中,像城堡中的内院一样用玻璃墙与各个房间相隔。步道由山下蜿蜒通向入口,绝不破坏原有地貌,进口一侧多次修改后成为台阶式,把屋顶和地面连接起来。
别墅起初请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利贝拉设计,但马拉帕特不满意,他希望它“要像我自己”,以记录被流放的经历。于是亲自修改,并请当地一名石匠帮忙,终于在1938年建成,成为作家艺术家的聚会之所,也是当时世界有名的沙龙之一。
马拉帕特的人生经历十分复杂,但他能对完全对立的政治和文学战线采取开放立场,然后根据事实修正错误,心向正义,成为两次大战期间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马拉帕特原名埃里克·祖克特,父母分别来自德国和意大利,1898年生于意大利的普拉托。马拉帕特(Malaparte)是笔名,与侵略意大利的波旁家族(Bonaparte)有关。Parte意为“部分”、“方”,Bona意为“好”,而Mala意为“坏”,他是故意不称自己为“正方”而为“反方”。马拉帕特16岁自愿入伍参加一次大战,后从事新闻工作,1920年参加法西斯党,曾被誉为法西斯的理论家。但很快他就认识了法西斯的本质,1931年在法国出版《政变手法》一书,矛头直指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随即被免去《新闻报》主编一职,流放到西西里的利帕里小岛,5年后在墨索里尼女婿恰诺帮助下获得自由。二战时他又到前线,兼《晚邮报》记者,根据战场经历写了很多小说,猛烈批判纳粹,赞扬苏联军队。战后他开始写诗、剧本和电影,《被禁止的基督》一片曾在柏林电影节获奖。1958年发表《我在苏联和中国》。他由一个法西斯转变为赞扬两个共产党国家的作家并接近意共,所以被意大利著名诗人蒙塔莱誉为“20世纪意大利最有独立见解的作家之一”。
1956年,马拉帕特应邀访华,受到陈毅元帅接见。访问时的所见所闻使他深受震动。这时他突然患病,我国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使他极为感动,归国后写了《我爱中国人》,北大田德望教授翻译发表,成为第一篇直接由意大利文译为中文的作品。第二年,马拉帕特留下遗嘱后在罗马去世。
当时中意没有建交,遗嘱未能实现。1985年我采访意中之友协会时听说了这一遗嘱,次年一位罗马的律师朋友来信说,他已在普拉托市档案馆查到这份遗嘱。可惜的是,1987年遗嘱过期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