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较为突出,东部沿海、西部和东北部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振兴发展战略,相比之下,中部地区较少得到政策的优惠。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加快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对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失调为最大障碍
占国土总面积一成有余的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西六省,地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成本较低、工农业基础牢固、产业门类齐全、具备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然而,中部地区也面临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体系不健全、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业整体实力脆弱、国际化水平严重滞后等。
数据显示,我国中部地区主导产业是第一产业,其全国占比相对稳定,第二产业比重近年来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则略有下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失调已成为制约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首先,中部地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同构化”和“低度化”问题突出。工业虽然是中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但是工业化水平较低,而且主要集中在以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为核心的重工业领域,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第三产业虽然比全国高出2.6个百分点,但是主要集中在餐饮、运输、批零等传统低层次行业,而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行业所占比重低,存在着发展滞后和结构不优的问题。
其次,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低下,企业普遍存在着分工不明确、产业集中度较低、创新能力不足、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中部地区的农业基本上采取的仍然是家户经营的模式,生产规模小、效率低、龙头企业少、尚未形成规模经营。工业方面,中部地区虽采用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但优势并不明显,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专业化程度和产品附加值均较低,不仅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滞后,经济效益偏低。
此外,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中部地区与此相关的资源型产业大多是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能源短缺已对中部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瓶颈”,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
潜力如何变为优势
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政府的积极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减轻不利的外部因素的冲击,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经济赶超。
中部崛起不仅需要中央政府的启动,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推动。一方面,国家应该把宏观经济政策向中部地区倾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提出调整规划方案,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支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群发展,深化产业领域改革。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转变执政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实行微观放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经营的自主权交给企业,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即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应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和产业的增长潜力、市场需求、收入弹性等来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具有中部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包括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的资源导向型行业,实施新型工业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产业发展创新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对其提供税收、金融、技术、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使其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载体。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特殊要求。根据中部地区的产业现状,其产业结构政策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该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对原有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技术政策进行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产业,以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实现产业转型。二是政府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增强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三要探索有效的产业组织创新形式,以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促进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总而言之,中部崛起要以产业的发展和振兴为前提,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改革进程,加强省际合作,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从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