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6日 星期二

    经典问题 前沿视角

    ——评《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实践指引》

    作者:李晓敏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6日 11版)

        张奎良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蕴与社会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回归”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26万字的专著《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实践指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此书的最大价值,诚如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先生作序所言,是我国学术界较为鲜见的关于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关性研究的重要著作。通观全书的立意布局、逻辑脉络和理论诉求,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第一,以马克思经典著作为依据,立论扎实。

        作为我国学界首部对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该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立论的根据。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神圣家族》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和地位一直没能给予充分的关注,其中许多深刻的见解和有价值的思想被忽略了。依据马克思的看法,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其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是近代以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诞生地。按照作者的理解,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因循法国唯物主义的逻辑思路所作的推演,充分再现和证明了唯物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来源。所以,该书不仅明确地指出“唯物主义学说本身就内蕴着导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逻辑趋势”,而且认为,历史和现实早已为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唯物主义的体现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办事,而这也正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纵览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该书以《神圣家族》为底蕴,找到了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契合点,但又绝不囿于这一本书,继《神圣家族》之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都为作者论述本书的主题提供了思想资源。

        第二,锐意创新,关注学术前沿。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从未有人将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对接起来考量,但实际上,无论是基于学术还是实践方面的需要,都有必要对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必然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本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了实践就是连接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中介的见解,指出,以实践为媒介,不仅可以揭示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内涵的共通性,还能激活唯物主义内蕴的共产主义理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才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著名命题,一个人能够在实践中彻底践行这些唯物主义原则,自然也就和共产主义者走到一起。至此,该书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全新解读,首次为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贯通找到了权威的佐证。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凸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该书实际上包含两大主题,一是作者详尽论述的唯物主义内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指向,而另一重大主题则是与现实息息相关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应该时刻遵循的唯物主义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唯物主义?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这一问题,该书并未陷入就理论而理论的窠臼,而是极具现实情怀,转而把关注点投注到中国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上。书中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要时刻牢记并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即“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用实践来解释人的生成和自然、社会、历史的创生,主张人的活动、生产和创造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其次,该书又对作为唯物主义前提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指出马克思既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对世界本原的终极追问,使哲学向人和人的生活世界回归,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回答了本体论所提出的问题,即世界的秘密在于人,而人的秘密在于实践。基于上述立论,该书最终指出,马克思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并非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所误读的以物为本的原则。书中这一理论成果的取得,无疑为我国当下实施的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作了经典的理论回应,同时也更好地见证了这一基本方针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现实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