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2日 星期五

    文学时空

    北京的初秋,香山脚下……

    作者:文 芯(北京)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2日 12版)

        “1656年,有几位荷兰商人来到中国,觐见顺治皇帝,向他提出希望能来中国经商。顺治皇帝虽然答应了,但答复极为勉强,只允许他们8年才能来一次。而今天,中国与荷兰,不但商业交往已经全面开放往来频繁,而且,还有了文学和历史的论坛……”这段充满文学魅力的话,拉开了“中荷文化交流:文学、美学与历史”论坛的大幕。说话人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他以“‘经济人’的梦想和泡沫已经破灭,我们必须转向人文艺术、转向关于价值的讨论”的观点,来阐释这个中荷人文社科交流史上第一次论坛的意义所在。

        在北京最美丽的夏秋之际,在最绿意葳蕤的香山脚下,8月27、28日,来自荷兰文化界的10多位金发碧眼的中青年学者,尤其兴奋尤其激情,因为他们这些文学、戏剧、建筑、美学、史学、哲学的研究学者们,不仅从遥远的风车之国、郁金香之国,梦幻般地来到了世界的东方中国;而且,这次为期两天的面对面的学术交流会,还将在两国文化史上留下这样一段永久的记载:“这标志着中国与荷兰在人文社会科学界进行交流合作的一个新的开端,是中国与荷兰在学术研究领域全方位合作的一个重要尝试”。他们为自己能够成为开拓者而骄傲,而开怀,他们带来的交流题目有《登陆全球:荷兰艺术和文学如何回应全球化》、《动态的书面文化》、《直面:地方与全球》、《没有秘密的游牧者》和《修筑长城、野蛮与全球化的悖论:卡夫卡的“中国万里长城”》等。

        同样感到荣幸的,是来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10多位同行,这些黑发黄肤的学者们也充分准备了自己的论文,有《“世界文学”与“文学人类学”》、《心理分析的中国方式:弗洛伊德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去经济化:文化研究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复古”与韩愈的古文》、《让寓意飞:超越指涉活动》等等。

        大会罕见地全部用英语交流,每个人的英语都呱呱的。作为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的陆建德所长的英语更是顶呱呱,他的学术发言题目是《人类精神的远行》,他指出“文学的生命将比上帝的生命更为长久”,“文学为人类精神的远行提供必备的养料”。莱顿大学教授恩斯特·凡·阿尔芬博士的题目是《异域性和文化差异的转译》,他指出“欧美的学者和批评家视非西方作家和艺术家为须以尊重和礼貌的客人,而不是文化场景中自主的羽翼丰满的行动者”,他尝试着找到打破这种僵局的方法。这使笔者感觉到,中西方隔阂的坚冰虽然年深日久,需要在各个领域进一步融化,但细部的加热已经开始——整个会场里,暖意盈怀,每个人的心头都氤氲着这种向心的渴望。

        不过,差异还是巨大的存在,交锋也就不可避免。当阿姆斯特丹大学副教授杰伦·德·克洛伊特以《作为建筑物正面的欧洲》为题,批评中国的众多建筑从外形到内部装饰,都“山寨欧洲”甚至“超欧洲”,从而丧失了“中国性”时,引起全场的窃窃私语。不可否认,他的批评中有相当的合理成分,这也是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致力批评、奔走并对社会加以引导的话题;但面对同样的现象,立场的不同导致的出发点就不同,杰伦那种发自内心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洋洋得意,又减弱了他的正义性和科学精神。光明日报记者韩小蕙发问:“请问欧洲公众对此是反感还是骄傲?是有了一种文化的优越感还是被抄袭的恼怒?是对复制者创造力匮乏的蔑视,还是对中国失去民族文化传统的忧虑?”还好,杰伦听懂了问话中的弦外之音,旋即坦承:“我是有欧洲人的优越感,不过我也是山寨文化的粉丝。我对‘中国性’的丧失是高兴的,因为它的失去打开了可能性……”

        从遥远的时空来说,中荷文化交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哲学和文学名著早就被介绍到荷兰,荷兰的文学家埃拉斯穆斯、哲学家斯宾诺莎、画家伦勃朗等也对中国文学、哲学和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今天的荷兰,数十位著名小说家、诗人活跃于文坛,创作力旺盛,人文社科领域的众多学者也为荷兰、欧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建设勤奋工作着。而中国改革开放这33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方面突飞猛进的进步更为世界所瞩目、所激赏。现在,中荷两国学术界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互访,“如果自知之明是最高的智慧,那么它也来自对他人及其文学艺术和历史的深度了解,来自一种无我的探求精神”,陆建德所长的这句话,显示着对话精神的崇高与永在。

        哦,北京的初秋,天真蓝,树真绿,阳光真亮,心情真畅快!    (作者为媒体记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