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1日电(记者齐芳)披毛犀与猛犸象——这些曾活跃于第四纪冰期的巨型动物从何而来、因何而亡,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推断,这些动物可能起源于北极圈。但以我国科学家为主的研究小组的新发现可能推翻这一观点:青藏高原或许才是冰期动物最初的演化中心。这一新发现将被刊登在9月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和王晓鸣客座研究员为首的中外科学家研究小组,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西部高海拔的札达盆地发现了一个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包括狐、雪豹、獾、岩羊、披毛犀等。正是其中的披毛犀化石,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惊喜。
此次在札达盆地发现的披毛犀是一个新种。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新种西藏披毛犀的生存时代约为37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披毛犀。根据此次发现的化石,科学家们描绘出了新种西藏披毛犀的“真面目”:它体型巨大,身上披着非常厚重的毛发;它的面部非常长,长着一只巨大的鼻角,比现生和灭绝的大多数犀牛的鼻角都要大;它的额骨上还长着一只较小的额角;它还有非常宽阔的鼻骨和骨化的鼻中隔,这说明它有非常大的鼻腔,能让它在呼吸时进行更多的热量交换。这种披毛犀是一种食草动物,主要以灌木和寒冷气候中生长的草本植物为食。新种西藏披毛犀也只是进化的一个环节:西藏披毛犀是一种进步的双角犀,也是晚更新世披毛犀的祖先。
披毛犀并非是唯一一种起源自青藏高原的冰期动物,岩羊、藏羚羊的祖先出现在这里,牦牛和盘羊的祖先也与北美冰期动物有亲缘关系,雪豹的原始类型也曾在这里发现……札达动物群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起源或许就在青藏高原。生存于第四纪冰期的动物们或许就是从青藏高原走出,活跃于冰雪覆盖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邓涛说:“实际上高高隆升的青藏高原上的严酷冬季,为猛犸象、披毛犀这类动物们提供了适应寒冷环境的‘训练场’。当第四纪冰期来临时,极地冰盖迅速增长,全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而这些已经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们就成为进化的成功者。”
相关链接:
披毛犀:学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主要生存于晚更新世,是已绝灭的最著名的冰期动物之一。披毛犀特殊的皮毛可以抵御北极圈的寒冷,所以它在古气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欧亚大陆北部晚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组合通常被称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古生物学家对披毛犀的肉体解剖结构知之甚详,因为有一些冻土地带或沥青沉积中的干尸被发现,也保存了它们像毯子一样覆盖全身的厚重毛发。
化石材料显示,披毛犀在早更新世存在于华北,然后向北向西迁徙,在中更新世到达欧洲。在晚更新世,披毛犀比任何已知的现生和绝灭犀牛都具有更大的分布范围,遍及整个欧亚大陆北部,从东面的朝鲜半岛一直到西面的苏格兰。披毛犀曾经与人类的祖先共同生活在一起,原始人类把披毛犀的图像绘制在洞穴壁画上。由于一些尚未明了的原因,披毛犀没有穿越白令陆桥,而它的同伴,如猛犸象、野牛、赛加羚羊以及人类都到达了北美。
札达盆地:札达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的象泉河流域,海拔3700-4500米,在行政上属于阿里地区管辖。一说起札达,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古格王朝遗址,它记录了这个延续700年的王国的兴衰历史。另一个被人津津乐道则是札达土林,形成土林的基础是新生代晚期的河湖相沉积物,在地层学上被命名为札达组,它记录了最近几百万年来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在地质构造上,札达盆地位于拉萨地块与喜马拉雅构造带接触部位。盆地东西长约14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为50公里,盆地呈向西开口的喇叭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