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6日 星期五

    ●财富永远只是获取幸福感的手段,只有幸福才是生活目的本身
    ●幸福甚至也不是趋乐避苦,而是指发挥个人潜能,过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幸福感,幸福感还要靠提升内心主动建构

    来,让我们一起走向幸福

    作者:刘翔平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6日 15版)
    制图:杨震

        美好生活,是“热爱自己”的生活

        我们越来越重视幸福。那么,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经济发展了,手中有钱了,人们自然就感受到幸福了吗?并非如此。

        先来看一个故事。宁静的夏日海滩上,一个印第安长者边晒太阳,边哼着歌编织草帽。一位美国商人想买他手中的草帽,问多少钱一个,长者回答5美元。过了一个星期,这位美国商人回来了:你的草帽很受欢迎,我要订100个,多少钱?长者迟疑了一下,说,那就每个10美元吧。商人很惊讶,为什么买得多反而贵了?长者说:我编1顶草帽是一种享乐,而你让我编100个,我要赶时间,受累,精神上痛苦,所以,你必须付给我更多,以弥补我失去的精神快乐。

        在我国云南丽江,也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经营一家茶馆,生意很好,但她每天只接待一定数量的客人。她说,和天南地北的客人聊天是她开心的事,可人多了会很累,所以不接待。在赚钱与快乐之间,她选择快乐。

        这两位长者无疑是懂生活的智者。他们告诉我们,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对生活的满意感比金钱更有价值。

        现代心理学认为,美好生活,实质是一种“热爱自己”的生活。

        传统观念对于幸福的理解较为简单,认为有钱就是幸福。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阶段,这种幸福观是有道理的。而当有一些钱后,人们最初是会感觉到幸福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发现,单纯的金钱买不来幸福。现代幸福感的建立正是随着对于金钱幸福观的批判开始的。

        过去,世界各国都采纳以GDP衡量一国贫富的方法,现在已受到广泛质疑。比起一百年前,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从四十七岁增至七十七岁,财富则翻了几番。以美国为例,和上世纪六十年代比较,家庭平均购买力如今已增两倍,但幸福指数只增加了一点点。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得多,但感到快乐的人口比例却有减无增。人类并没有因为寿命增长、财富变多而变得更快乐。

        上世纪六十年代,非洲小国不丹就制定了一套“全国快乐指数”,以此衡量和指导国家发展。它包括四个指标: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公平分配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促进文化发展;创立良好的治国之道。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不丹人并不过分看重GDP的增长。虽然不丹72%的国土面积由森林覆盖,并且其中大部分保持原始状态,具备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潜力,但他们却对发展旅游业并不热衷,不鼓励甚至限制大批游客的到来。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这个国家的国民对自己家园自然环境的重视甚于游客兜里的外汇。

        社会财富永远是获取幸福感的手段,只有幸福才是生活目的本身,在有限的一生中,这种自足其性、生活惬意和无忧无虑,一定是人们心中向往的理想状态。

        快乐幸福,“以人为本”来保障

        幸福感的营造,靠个体自己,更要靠国家层面的努力。以人为本,让民众有保障地快乐生活,是一个GDP高增长国家的必然选择。

        要幸福,首先要增加公众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的信任感。幸福感是一种稳定的情绪体验,它不同于快乐。快乐是暂时的感受,看了一场电影,吃了美食,都能带来快乐。而幸福感包括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还包括对未来的预期。现代人幸福感低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缺少安全感,竞争机制引入后,相对的保障机制没有跟上。所以,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也要用这个机制创造的社会财富来保障人的生活,让所有人有尊严地活着。

        要幸福,还要让人们有充分的闲暇和自由,发展个人兴趣和爱好,改善工作中因竞争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现代人具有较大的职业倦怠和压力。据报道,智联招聘在上海、南京、杭州等12个城市进行了一次名为“快乐工作PK台”的调查,发现62.28%职场人工作着但不快乐。而“工作是否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是否有发展的机会”、“公司气氛是否友好有人情味”是职场人最为看重的三大快乐因子。让大家快乐地工作着,在工作中享受人情的美好,是解决职业倦怠、增加幸福感的出路。

        要幸福,还应解决社会财富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影响幸福感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人的天性,自尊心是人的基本需要。我们不能奢求绝对的公平,但一个理性社会不应当把人的差别拉开过大。当我们在建构经济制度和政策时,应当考虑到人的自尊心和社会比较,为幸福感留有余地。

        积极心理,提升幸福感的“法宝”

        幸福感也取决于个人积极的心理机能。生活中永远有不如意的地方,需求永远不会完全得到满足,但当具有积极的心理机能后,我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也更容易对生活充满感激。

        美国心理学家克耶斯指出了积极心理功能的标准。首先是个人积极的心理机能,包括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环境的掌控、自主能力等几大要素。一个善于体会幸福的人,应该肯定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同方面,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喜悦,应该把生活看成不断学习、变化和成长的过程,不断地感觉到有知识和效率。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有目标和方向感,有能力管理复杂的环境,善于承担生活中的责任;能抵制社会压力对思维和行动的影响,用个人的标准来评价自我。

        其次是社会性积极与幸福,包括社会接纳、社会实现、社会归因、社会凝聚、社会整合。一个幸福的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尽管他人有时行为复杂、难以理解,但仍然承认他人的权利并接纳他人;应该相信社会是积极的,相信奉献社会是有价值的;应该将社会看成理智的、合逻辑的、可预测的,并归属于某一团体,与团体分享生活。

        幸福比快乐更加复杂,幸福甚至也不是趋乐避苦,而是指发挥了个人的潜能,过有意义的人生。所以,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接纳不能改变的挫折与痛苦、不断学习新经验就是必要的。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等待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幸福感还要靠提升内心来主动建构。我们应当善于感知外界中美好的一面,学会乐观、宽容、仁慈、慷慨、创造和投入,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现实生活。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链接

     10步提升幸福感

        哈佛教授本·沙哈尔讲授的“幸福课”备受欢迎,他为人们开出的“幸福药方”共计十味药: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

        3.学会面对失败。

        4.接受自己的全部。

        5.简化生活。

        6.有规律地锻炼。

        7.睡眠。

        8.慷慨。

        9.勇敢点。

        10. 表达感激。

     关于幸福

        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必然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

        ——《沉思录》如是说

        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

        ——丹麦心理学家克尔凯郭尔劝人们放慢脚步

        在神农架,有一首山歌这么唱:烤的疙瘩火,吃的洋芋果,喝的苞谷烧,除了皇帝就是我。一个农民认为自己的幸福仅次于皇帝。

        ——学者陈应松被朴素的幸福打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