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2日 星期一

    为百姓解心忧

    ——上海市普陀区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扫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2日 01版)

     开栏的话

        社会飞速发展,生活环境不断变化,各类人群中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明显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人际和谐的突出问题。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一个新命题,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和社会管理的一项新任务。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各单位在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工作中积极探索,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取得了一批经验成果。从今天起,本报将对一些地区和单位的典型经验作系列报道,并请相关专家进行点评。

        王强是上海普陀区一家装潢公司的小老板,现在的日子过得忙忙碌碌,很充实。但在几年前,他还是一个重度网瘾青年。当时,普陀区桃浦镇的社工们为他量身定做了“心理疏导方案”,帮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网店,在网上销售社区青少年编织的丝网花、十字绣。生意越来越忙,收入越来越多,王强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王强的例子,是近年来普陀区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一个缩影。在“提供贴心服务,化解百姓心忧,打开百姓心结,敞亮百姓心灵”的不懈探索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正在普陀区逐步成型。

        构建心理辅导体系

        20年前,上海普陀、虹桥等区就开始探索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如今,普陀区已构建出一套人格化、有特色的心理辅导体系。

        先进典型引领人,是这套体系的传统项目。徐虎、曹道云、金晶、于井子、朱雪琴……为发挥这些在普陀本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的鼓舞引领作用,普陀区专门成立了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站)。金晶工作室聚焦残疾人群体,推进“阳光微笑”助残行动;朱雪芹工作室聚焦来沪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等群体,推进“携手相牵”关爱行动;于井子工作室聚焦老年人群体,推进“牵手夕阳”敬老行动。

        做大品牌吸引人,成为这套体系的延伸创新之作。依托以先进典型命名的工作室(站)的品牌效应,各工作室发展、吸收了大批专业人士和社会力量参与。目前,各工作室都建立了一支由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指导师组成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为基层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专业支撑。

        为青年就业启航

        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对上海就业市场的冲击逐渐显现,不少企业员工合同被提前终止或不再续约,应届毕业生工作难觅,失业人员负面情绪较多,职场心理问题凸显。普陀区果断决定成立“启航工作室”,将“职业心理指导”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开展。

        两年多来,“启航工作室”联手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专业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整合各方资源,运用不同方式,为不同需求的各类青年求职者提供服务。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接待遇到各类问题的青年求职者203人次,包括屡次求职遭挫、职业定位模糊、职场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与事业矛盾、择业困惑、职业倦怠以及失学、失业、失管的“三失”青年等。

        光凭一两次的职业指导,对求职者的心理疏导作用毕竟有限。于是在启航工作室的基础上,普陀区另辟蹊径,提出建立“青年就业启航实训基地”的设想,并于2010年7月12日开始运作。第一期共有32名大学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参加了青年就业启航实训。一段时间的实训后,受训者全部找到了合适的岗位。

        定制“心理疏导套餐”

        心理疏导必须落实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才能产生实效,但是不同人群的诉求各有侧重。从2009年开始,面向不同人群,普陀区的心理服务体系定制出各具特色的“心理疏导套餐”。

        “离婚劝和工作室”,专门对出现情感问题的夫妇进行心理疏导,自成立至今,已对241对欲离婚夫妇进行劝和,成功147对,成功率达61%。

        “教职工诉求站”,以“倾听您的述说,回应您的需求”为口号,为全区教职工提供“心理的疏导、矛盾的协调、难题的援助”。

        ……

        今年5月,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上海召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现场交流会”,与会专家考察普陀区的心理工作室后感慨地评价说:普陀区各工作室回应社会需求和群众关切,为需求者量身定做“心理辅导套餐”,帮他们排忧解难,为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做出了具有普及意义的探索。(本报记者 罗 旭 本报通讯员 郭立锋)

        【专家点评】

     心理疏导是精神文明重要抓手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  王裕如

        普陀区各层次、各类别社会组织中的志愿者,为辅助生活和行为出现某些问题的人们,运用自己的心理专业,付出了极大精力和能力,并达到了显著的成效。这样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现代科学文化的成果,同时也展示了相关领导在探索积极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科学发展观。心里舒坦了,才有积极进取,而心理健康是需要阳光雨露的浇灌的。

        心理学是目的,也是过程,在学习、运用和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皆是利人利己的利好之事。当服务对象因心理服务而舒展、而开朗、而阳光时,服务者也经受了辛勤付出的洗礼,因而得到成长。基本摆脱了生存困境的人们,更渴望精神和心理上的关怀,而志愿者、关怀者们在实践关怀他人时,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作,而是怀有一份心意,一种期待,概括说,怀有一份爱心。没有爱,便没有这样的坚持,也没有这样的收获。

        我们很希望,这样的工作方法,这样的志愿精神,不仅仅是在上海市普陀区,而是能够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成硕果,让更多的人们共享心理关怀这样的精神文明之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