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9日 星期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略论我军魂系人民的军事伦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9日 13版)
    协力攀登 叶丽君摄

        □ 特邀嘉宾 国防大学马列教研部研究员 张弛

        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场到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是怎样的军事伦理支撑着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过去、现在和将来,如何回答我军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根本问题?实践表明,我军成长壮大的历史,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鱼水相依、患难与共,堪称一部为人民利益浴血奋战的壮丽诗篇。魂系人民的军事伦理,正是我军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

    兵民相洽,不亦善乎

        伦理与道德相联系。“伦”即人伦,指人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理”即道理、规则,是对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军事伦理是军事领域各种道德现象的总和,涵盖了军人与军人、人民、集体、政党和国家等方面的道德关系,体现着军人职业特殊性与使命神圣性、军事实践的人民至上性与国家至上性的高度统一。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我军超越中华传统军事伦理,形成魂系人民的军事伦理,从而解决了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根本问题。魂系人民的军事伦理,其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体现在团结和谐的军民关系上,且由于我军官兵来自人民,所以也体现在军队内部友爱融洽的官兵关系上。

        中华传统军事伦理中,有不少关于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的优秀思想。《将略要论》认为:“兵民相洽,倚民养兵,倚兵护民,兵紧固民,和衷共济,不亦善乎。”《司马法》也主张:“爱民为本”。此外,《孙子兵法》指出,将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德”。其中,“仁”即仁爱。将帅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这样,士卒就会“亲而不离”、“信而不疑”,在战斗中“至死无所之”。《淮南子》亦强调,将帅要“视下如子”,“与卒同甘苦”,这样便能“同齐心,一其力”。

        不同于以爱民为工具的传统军事伦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和最高准则,对军事斗争实践,进行魂系人民的道德牵引和伦理规范。1927年,毛泽东向秋收起义部队指出,我们是工农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红军创建初期,毛泽东就提出尊干爱兵的军队民主主义和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后又归结为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等原则,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准则。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对我军宗旨作了精辟概括:“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这便是我军同一切旧军队的本质区别,也是中国现代军事伦理发生革命性变革,进而与以往剥削阶级军事伦理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我军宗旨表明,评价一个军人行为是否高尚,要看他是否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是否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甚至牺牲。

    一个典型事例与对比

        魂系人民的军事伦理体现了我军的先进性,决定了人民群众对我军的支持,也揭示了我军战无不胜的关键因素。它蕴含着一种军民关系的定律:如果军队利益和人民利益相一致,二者之间就能形成互为依托的双赢关系,从而实现军民一致、官兵一心,确保军队战无不胜;反之,倘若军队利益和人民利益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二者之间则容易形成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从而对军民关系、官兵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削弱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和国民党军队的较量结果,生动佐证了这一定律。

        黄埔建军时,曾倡导“不贪财、不怕死、爱国家、爱人民”,但后来伴随国民党之腐朽堕落,国民党军队与人民利益日渐疏离乃至对立。抗战期间,国统区军民关系恶劣直接影响了战果。抗战前期,“国军”所到之处常遇民众夹道欢呼,踊跃参军,极大激发起官兵的杀敌热情。到抗战中后期,政治堕落,腐败盛行,民心士气日益消沉,逃避兵役成普遍现象。抗战时期军民关系最糟之地,当属汤恩伯统辖下的河南,以致当地民谣有“河南四殃:水、旱、黄、汤”之称。1944年春,日军以15万兵力进攻河南,汤恩伯部40万军队一月内全线崩溃。最可悲的是,败退时“豫西民众到处截击国军”,结寨自保的乡绅百姓怕败兵滋扰还沿途将其包围缴械。此次中原之战,日军伤亡仅4000人,便将平汉线打通并造成河南大部沦陷。对此,蒋介石虽将汤恩伯撤职以平民愤,但接着又安排他异地当官。

        相反,我军“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团结。在内部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之间;在外部军民之间,军政之间,我友之间,都是团结一致的”,使得我军每一次军事斗争都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战无不胜、坚无不摧。一个典型事例是,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数百万民工,随我军转战千里,奋勇支前,部队打到哪里,群众就支援到哪里,绘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人民战争画卷。魂系人民的军事伦理,正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巨大的魅力与威力

        当前,要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就必须夯实军民一致的鱼水关系,追求富民与强军的统一。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分化、社会利益重组的新情况下,军民关系、官兵关系有了新发展,同时也面临新课题。长期和平环境容易淡化人们的国防观念;经济成分和利益多元化,使军地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有了各自的具体利益需求,在资源、道路、房产、土地等方面的矛盾有所上升;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组改制,使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安置难度增大。在军队内部,一些官兵交往中出现功利化倾向,尊干爱兵的传统受到冲击。

        只有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新课题,才能巩固和发扬军民团结。为此,必须在实践中愈发自觉、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实履行历史使命、捍卫人民利益。必须顺应人类社会发展之潮流,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军事全面协调进步,以实际行动巩固军民互相扶助、互为依托的双赢共生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强化军民鱼水、官兵手足的关系,实现民富与兵强的有机结合、良性循环,进而确保我军战无不胜。

        在当代中国,我军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对魂系人民的军事伦理进行了生动实践和成功探索。这一军事伦理,不仅继续指引着人民军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追求、强劲的内在动力、昂扬的精神风貌,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且始终激励着广大官兵矢志不渝、拼搏进取,以信念和热血、用奋斗和牺牲,从而绘就一幅幅为人民服务的壮美画卷。从抗洪抢险第一线到抗震救灾最前沿,从抗击“非典”的艰苦战役到亚丁湾的远洋护航,人民军队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充分展现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和平之师的精神风貌,坚决捍卫了人民的利益。这一切,都使得人民子弟兵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引领风尚、举世瞩目,从而生动地折射出魂系人民的军事伦理巨大的精神魅力和实践威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