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期间,200多位国际精英携项目奔赴苏州高新区,其中仅清华大学校友签约的5个项目总投资就超过了70亿元。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伟强告诉记者,作为江苏省首家启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国家级高新区,苏州高新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面对‘不进则退’的区域竞争局面,苏州高新区于去年11月提出了‘三年跨越计划’,把新兴产业作为今后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区域转型升级,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最终实现富民和谐。”周伟强说。
培育新产业,播种“跨越基因”
走进苏州科技城清华易程科技公司的“感知中国高铁”研发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通过手机等多种自助设备智能买票、检票的全过程。苏州高新区工委委员、苏州科技城管委会主任徐炳兴介绍,包括沪宁城铁600多套检票系统在内的全套客运服务系统和设备均由清华易程研发生产,针对中国巨大的铁路客运量,中心还成功研发了全球最大的票务系统,每年可处理票务30亿人次。投产后,当年便可实现盈利10亿元。
周伟强说,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这三大新兴产业,高新区形成了多个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引领”这一跨越“新路径”,将使高新区在未来三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超30亿美元,新增注册内资超500亿元,固定资产总投入超1000亿元。
自2009年起,苏州高新区明确提出“2+3”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区内科技、工商、税务等部门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开辟“落地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新兴产业项目用地;累计投入120多亿元建设苏州科技城,先后规划建设了3平方公里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园、占地约1000亩的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等新兴产业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
如今,三大新兴产业在苏州高新区齐头并进,显现出产业集聚效应。在阿特斯、协鑫光伏、赫瑞特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一个千亿级的光伏产业集群已在苏州科技城初现端倪;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主要技术支持平台、以新药创制中心为主要孵化平台、以医疗器械产业园为产业化平台的完善产业链。
创新驱动,“智”造“人才高地”
“这里的创业条件在别处很难找到,苏州高新区是个能让梦想落地的地方。”在半导体领域工作了20多年的海归博士田鹰,在走访了国内众多城市后,近日决定将“智能电网”项目落户苏州科技城。受该区引才政策和创业环境吸引,太阳能光伏企业阿特斯公司总裁瞿晓铧、全球首创全透明发光显示屏技术的孙晓东等,纷纷在苏州高新区“落地生根”,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达13人。
去年出台的“9999人才计划”中,苏州高新区提出了“在未来三年内,从海外新引进9名达到国家‘千人计划’层次的尖端人才”的引才目标。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跃山告诉记者,苏州高新区大力实施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创新驱动是关键,人才是根本。”
高新区不计成本“筑巢引凤”,近年来已累计投入30多亿元,建成苏州创业园、苏州光伏产业园等一批高水准创新成果孵化和特色产业化基地,设立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站、博士后服务中心、人才大厦等人才服务载体。
如何让人才快速释放能量?高新区修订完善了13个促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创新、鼓励引进研发机构的政策性意见和办法,制定了涵盖科技企业从孵化到产业化、从融资到市场各个环节的近20个科技扶持政策,年投入人才科技政策扶持资金达3.7亿元,形成了国家、省、市、区人才政策互补的激励机制。
人才“裂变”释放创新“因子”,带动了区域的自主创新力。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研制的大吨位震动试验平台,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目前,高新区已累计形成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项目在内的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成果1000多项,各类授权专利达5033件。
富民和谐,建设现代生态文化城
“以后梅雨季就不担心积水了,小区门前的邓尉路也更好走了!”7月20日,苏州高新区首个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拉开帷幕,滨河花园居民李东富对这项政府实事工程十分满意。今年以来,高新区对10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全区今年的民生总投入将超过30亿元。
相隔20公里的高新区浒墅关镇保丰村村民沈海仙,兴高采烈地签字加入了村股份合作社。去年年底,苏州高新区社区股份合作制已实现全覆盖,22万村民当上了“股民”,12万“新股民”仅第一次分红就达近5000万元。
与传统只抓产业的“高新区”不同,苏州高新区突破高新区的同质化发展现状,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王跃山说,苏州高新区正在推进的三年跨越计划,其实质是城市区域功能的一次转型。将通过统筹二三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依托区内优势山水文化资源,建设现代生态文化城,最终实现富民和谐。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特约记者 李 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