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化传承创新,这是由大学在社会中的位置决定的。一个社会能不能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大学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要培养人才。人才的本质是人,仅培养有“才”之人,而不培养德才兼备之人,就失去了大学的真谛。现代化本质上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文化底蕴;社会的创新进步,必须具有文化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继往开来的一个关键点。
第一,从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层面,定位大学的使命。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地指出,“知识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时代,这个结合点需要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持久的有效的依托,大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第二,从文化核心层面,确定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把价值观培育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改进提升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落实到价值观培育和人格养成基础上。没有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所谓创新很有可能走向狂妄;没有对真善美的价值认可,所谓“创新”很有可能出现扭曲和欺诈;没有健全良好的人格,所谓创新很有可能会被功利偏见所利用。任何技术性学习,都需要以精神的和人格的培育为基础。
第三,从国家和民族发展层面,确定文化传承创新的导向。文化传承创新需要导向,这种导向不是单纯的政治,还需要文化的支撑。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大学的政治教育就可能走偏,有可能出现道德人格与政治理念之间的脱节。大学应坚持并充实政治教育,以文化和政治的互相联结去培育学生,在政治概念中渗透进文化因子,将政治与文化相结合,使它具有科学的说服力,形成传承创新的正确导向。
第四,从人的全面发展层面,确定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涵。文化传承创新,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整体。一是把技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二是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三是把价值观培育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这三个结合,使大学教育的内涵有所丰富和提升。
第五,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是会通和融合。文化传承创新不是一门学科、一个方面能够实现的,只有会通和融合才能实现。一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会通融合;二是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会通融合;三是学术与社会的会通融合;四是人类与自然的会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