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1日 星期四

    我们今天为什么纪念俞振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1日 05版)

        今年是昆曲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也是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诞辰109周年。由上海市文联、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京昆艺术中心主办,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等单位联合承办的“雅韵千秋——纪念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诞辰109周年”系列活动于7月中下旬在上海举行。

        儒雅秀逸“俞家的唱”

        在昆曲600年、京剧200年的历史中,俞振飞(1902—1993)是一个横跨两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幼承家学,14岁开始向昆曲前辈沈锡卿、沈月泉学习表演。他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登台,吸取各家所长,不断革新,真正做到了声情交融,把先人创立的“俞家的唱”发展到极致。他于上世纪50年代编定的《粟庐曲谱》,于今年年初影印面世,再次引起学界热议;他当年写作的《习曲要解》,成为昆曲定腔定谱方面的重要著作;他晚年定稿的简谱本《振飞曲谱》更是俞派声乐体系的完美总结。

        京昆互补雅俗共赏

        俞振飞大师在70年的舞台生涯中,不仅把昆曲中边歌边舞的特殊表演手段带进了京剧,还将浓郁的“书卷气”引入京剧表演,丰富了京剧小生一行;同时又把京剧明快强烈的风格引入昆曲,促进了这两个剧种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

        俞振飞的小生,在唱念的声情、表演的气度以及动作的幅度、节奏上,处处区分人物之间豪迈俊逸与放荡骄矜、风流倜傥与肤浅轻薄的界限。在他的审美思想中,雅中求俗,俗中求雅,由此形成他表演艺术难以企及的高度。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郑培凯说:“俞先生把从家学中继承的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带到传统的演剧里面。这就像文人学者配合职业演员,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那里把关。”

        事业为重人品高洁

        在研讨会上,和俞振飞大师有过直接交往的俞门弟子,都纷纷回忆起先生他高洁的人品。他们认为,今天的年轻演员,除了要在艺术上向大师学习,还要学习他的敬业精神、高尚品德。

        当年曾协助俞老记录其代表作的京剧研究专家王家熙回忆说:当时俞派演法已经成为一种规范,但当俞振飞谈起《奇双会》的舞台表演时,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创作,而是讲传统,讲他的老师对他的传授,强调《奇双会》传到他这里时已经有100多年积累了。

        俞振飞的隔行弟子张静娴30年前有幸跟老师近距离地学了五六出戏。“文革后,我想跟俞老师学戏,又不敢开口,没想到托人一问,老师不仅答应了,而且还让去他家里学,并且他认真备课,一句一句地教。老师晚年住进华东医院已经不怎么讲话的时候,还托人给我带来曲谱。”

        熟悉俞振飞的人都忘不了他与梅兰芳大师的一段往事。1945年日本投降,蓄须罢演8年的梅兰芳意欲重返舞台,但是一吊嗓,唱不上去了,梅兰芳情绪低落。此时俞振飞安慰他,并建议“你唱昆曲试试”。当年11月28日,在俞振飞的张罗下,梅兰芳、姜妙香、俞振飞等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挂牌演出《游园惊梦》、《琴挑》、《断桥》、《奇双会》等6出京昆剧目,一时购票者人山人海,连售票处的门窗都挤破了。演出结束后,梅兰芳欲报答俞振飞,可是他分文未取。从此,俞振飞也就加入了“梅剧团”。

        弟子五代同台竞技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俞振飞先生就积极参加苏州昆剧传习所的筹备工作。自1957年起,俞振飞担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30余年,制订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教学原则,传道授业,论材审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

        在这次纪念活动中,逸夫舞台的连台好戏是一个高潮。三天五场21折京昆戏,都是俞振飞生前常演常新的代表作。参演者既有俞振飞的嫡传弟子蔡正仁、岳美缇、华文漪等,也有京昆艺术家李蔷华、张静娴、陈少云等,还有俞老再传弟子张军、黎安,乃至三传、四传弟子和在校学生。五代同堂,齐吟雅韵;京昆一家,同咏霓裳,剧场中人气沸腾。当83岁的李蔷华和70岁的蔡正仁献演当年由程砚秋、俞振飞二位大师千锤百炼的程派名剧《春闺梦》时,观众的情绪更是到了“一句一叫好”的程度。

        一代宗师使命在肩

        上海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杨益萍说:“俞老不仅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学养提升了戏剧表演的气韵,而且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开阔的胸襟、高尚的艺德孜孜不倦培养新人,兼收并蓄地创新京昆艺术,为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传播做出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林瑞康回忆说,1985年,俞振飞给胡耀邦同志写过一封信,正是由于这封后来批转到文化部的信,才有了关于《振兴抢救保护昆曲艺术》的文件,文化部后来成立了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俞振飞当时已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大师,仍竭力推动对昆曲艺术进行保护。

        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郭宇说:“这次纪念活动同时强化和明晰了每位戏剧人特别是京昆艺术人的责任。”

        责任。俞振飞大师的后任、后学、后人,都再一次意识到了这份承自先辈的沉甸甸的文化责任。

        (本报记者 单三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