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0日 星期三

    学人风采

    “国故”清香惹人醉

    ——访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安平秋教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0日 11版)
    美国耶鲁大学所藏《全像三国志传演义》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元刻彭寅翁本《史记》

        在我国古文献研究领域,有这样一位研究者,他声名远扬,却一生都淡泊名利、行事低调;他成果众多,却从未停止思考和耕作;他年届七旬,却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他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首席专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安平秋教授。

        老骥伏枥肩重任

        2011年4月,由安平秋挂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开题论证会在北大如期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对国外所藏汉籍的整理和研究由个人零散的研究进入到国家扶持下系统研究的新阶段,也标志着安平秋个人的学术研究生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为用他自己的话说,“参与过大大小小无数个课题,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却还是第一次。”

        虽说是头一次,对于国外汉籍的研究,安平秋却早已深涉其间,轻车熟路: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研究领域的日益拓展,安平秋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在国外存藏中国古籍领域辛勤耕耘至今已20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以复制日本宫内厅书陵部144部宋元版汉籍和对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的全面调查复制最具有学术价值。正是有了厚重的学术积累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北京大学才敦请安平秋在古稀之年挑起重担,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而这一重大项目最终能顺利落在安平秋身上,专家评审组也正是看重他在这一领域的深厚功底和成就。

        “项目申请的成功不能仅仅理解为有更优越的研究条件,相反,这带给我们更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面对记者的相关提问,安平秋给出了出人意料却合乎逻辑的回答——对于国外汉籍的整理与研究,我们起步较早:早在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就特别要求:“流失在海外的古籍要想办法弄回来或复制回来,同时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30年过去了,我们在这一领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对国外汉籍善本的整理、复制、研究等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国家社科基金对于这一领域的支持,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国外所藏汉籍花大力气呢?安平秋对记者娓娓道来: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加强对国外汉籍的调查、整理与复制出版,对于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传承、联络海内外华人民族感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无论从学术,还是从政治、文化方面考虑,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

        壮志雄心逾关山

        凡事知易行难,尽管整理国外所藏汉籍意义重大,但要顺利开展这一工作,却绝非易事。

        据保守估计,流传到国外的汉籍善本,总数不下万种之多。以其中最珍贵的宋元版古籍为例,仅日本就有1000部左右。这些为数众多的汉籍善本分藏于国外众多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寺庙及私人藏书机构和藏书家手中,这无形中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

        “自上个世纪以来,尽管国外所藏汉籍的复制与出版工作已经引起学界与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总起来说,有计划、有规模、有重点地对国外存藏的中国古籍进行调查、复制、出版的工作,目前还做得不够。”安平秋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了如指掌,他认为目前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时间和财力的制约。而这些制约条件的存在,也给其担纲的“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课题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困难:首先是国外存藏古籍善本的鉴定问题。由于国外缺少专业的古籍整理与鉴定人员,各藏书机构普遍存在书目或卡片著录不准确的情况,有些藏书机构甚至连像样的古籍书目都没有。这就需要课题组成员从零开始,从编目做起;即使有些图书馆已有现成的书目,但对于版本的“目验”工作仍不可或缺。其次是国外存藏古籍善本分藏于各国各地的现实,决定了课题组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就必须在调研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分赴各地进行了解和搜集。第三是极个别藏书机构出于种种原因,可能存在资料保守的倾向,不愿意公开“孤本秘籍”,或趁机索要高价,这需要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耐心细致的“本职外”工作……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国外所藏孤本、善本、珍稀本,如果我们不去发现、发掘,固然有网漏吞舟之嫌,但在深谙辩证法的安平秋看来,如果复制回来的“善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善本”,则既浪费金钱和精力,同时也冲淡了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对国外所藏古籍善本需做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并与国内的传本做全面比对,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丛刊”的细目。

        远谋先见求事功

        尽管课题研究存在着上述种种困难,但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却不是安平秋的性格。

        早在上个世纪,当别人都还不太关注国外汉籍之时,安平秋便敢为人先,克服重重困难从事国外汉籍的整理和复制工作。当时资金不够,他便想尽各种办法,一边多方面筹集资金,一边尽力节省开支。对于一些很难依靠个人力量复制回国的古籍,他就多方发动关系,依靠各行各业朋友的帮助来获得所需的资料。正是凭借这种逾越一切障碍的勇气和毅力,多年后安平秋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到2005年为止,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144种宋元版古籍的胶片已全部复制回国;在全面调查美国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的基础上编纂的《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图录》亦已进入收官阶段……

        然而,“以往的成绩不能用来说明现在和将来”,安平秋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更加注重于当前的研究,并未雨绸缪地提前做好了周密计划:为确保课题研究质量,安平秋除了精挑细选其所在的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的学术精英,还在全国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甚至海外挑选精兵强将,力求为这一重大课题配备最强的人才队伍;考虑到经费和人力的制约,计划采取有选择地复制国外存藏汉籍的办法,而不是对所有国外所藏汉籍及所有藏书地区全面铺开研究“摊子”,因为那样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鉴于课题非同一般的重大意义,初步设想将这一课题进行分解,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扎实推进研究工作……

        当然,对于这样一项重要且庞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个课题就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需要众多学者坚持不懈、前赴后继地不断努力。这其中,提高研究人才的自身素质,使其能担当起研究重任最为关键也最为迫切。对此,安平秋有着自己独到的做法:在多年的日常教学中,他不仅注重培育学生们良好的专业素养,更注重锻造他们深邃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敏捷的头脑。譬如,对于古文献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校对他们的外语水平通常不做过高要求,但安平秋从来都是要求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学好外语。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对于今天从事非具备深厚的外语功底便不足以胜任的国外所藏汉籍整理和研究工作来说,无疑是完全必要且意义重大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安平秋对古文献研究的远见卓识。    (本报记者 肖国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