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路野球到“回超”
要说北京民间足球,不能不说“回超”。
“回超”的全称是“北京回龙观超级足球联赛”。回龙观位于北京昌平区,是上世纪末兴起的一个移民社区。“回超”是该社区业主自发组织起来的业余足球比赛,开始有9支参赛队。
“回超”元老、流浪明星队队长“藏龙岛主”回忆说,他1999年搬到回龙观后,就开始跟朋友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踢野球,那时马路上几乎没有车,周边都是荒地和稻田,晚上能听见蛙叫。后来“足球场”迁到废弃的公交总站,那里有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坪。
2002年8月,18名业主自发成立了社区第一支足球队,他们给自己的球队起名“野猪林队”。“野猪”者,业主也。球队的守门员“豆腐”说:“‘野猪林’对‘回超’的贡献,不仅在于建队最早,还在于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个比较专业的姿态——统一着装,统一设计队旗和队徽,制定队规,大赛前安排集训等。”
2004年,首届业主杯“回超”联赛举行。联赛的初衷完全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的需要。“这么多球队,相互约球、协调时间和场地很麻烦,不如统一组织起来,搞一个小联赛。”“藏龙岛主”回忆说。
首届“回超”不很正规,参赛队只有9支,找了一位体育教师当裁判,踢了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开端虽不甚满意,但却把原本零散无序踢野球的业主们捏合到了一起。2005年,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成立,选出主席、副主席、秘书长、财务部长、宣传部长和法律顾问。有的业主还请到足坛名宿史万春、年维泗担任“回超”的名誉顾问。2005年“回超”参赛队增加到11支。观看开幕式的观众多达数千人,挣积分抢名次,评选最佳射手,举行颁奖仪式——用“北店龙马队”领队赵亮的话说,“场面堪比中超”。
2011年第八届“回超”联赛,参赛队共有18支,比赛自3月开始,一直打到7月底,无论是参赛球队的数量,还是比赛时间,比第一届“回超”都翻了一番。
“野草蔓生”的民间联赛
北京民间的足球联赛可以用四个字形容:“野草蔓生”。
京超时代(北京)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曾经做过一次调研,结果是在北京民间比较正规的足球联赛,少说也有二十几个。
“这中间的情况又不大一样。”京超时代公司总经理赵之光说,“有的是以社区为基础,如‘回超’;有的是按系统举办的,如中智外企服务公司和外企服务总公司主办的中智杯和Fesco杯;有的是地区性质,如通州、四惠一带的东部地区俱乐部联赛;有的是企业界合办,如军侨杯;还有的联赛就是凭借一个足球场发展起来的,因为有很多队都到这个足球场踢球,大家就相约搞了联赛,如小武基联赛和足球元素公园联赛。”
此外,还有一些无法归入某一体系的联赛。例如有一个中文名字叫罗文的英国人,组织了一个“万国群星俱乐部联赛”,参赛队多达几十支,球员大多是驻京使馆、媒体、外企的外籍员工。这些联赛的参赛球队少则十几支,多则二十几支,总体大约在300支左右,若每两支球队踢一场,每个周末就是150场比赛,每个赛季按5个月20周计算,就是3000场比赛。
这还不算那些没有参加联赛的球队,数量应该比已经纳入联赛的球队更多。比如中国围棋队就有一支球队,前锋古力,中场邵炜刚,后卫常昊,守门员张学斌,阵容齐整,但是他们并没有加入任何联赛体系。记者的一位同事在一支球队中也是元老级人物,他的球队在北京民间已有15年历史,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至今也没有加盟任何联赛。
中国足球缺少成绩,但并不缺少成长的土壤。
自生自灭的生存境况
民间足球联赛野草般生长着,一些人抱着很高期望。央视体育评论员刘建宏的说法颇有代表性:“我们国家足球都是专业队,但国外很多职业球队最初都是从社区中出来的,英国一些豪门俱乐部都来自社区。我也在等,看能不能从回龙观走出职业队。”
然而高期望的同时,一些民间联赛的境况也面临窘迫。
还以“回超”为例。有人做过统计,“回超”一年的支出至少需要25万元,这笔开支除了各球队上交的经费及向当地镇政府申请补助解决一部分外,余下的资金缺口就要靠冠名权招商来填补。2007年,“回超”第一次尝试联系赞助。当时的“回超”组织人“豆腐”与当地的华联超市接触,商谈为其进行整体冠名,对方因“回超”是一个业余联赛而语带轻蔑,后来经过一位央视记者的游说,华联才答应将两万元的赞助费提高到10万元。
4年过去了,“回超”的赛季冠名费仍然是10万元,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回超”的赛季冠名费其实是减少了。2009年因为经济大环境影响,“回超”还“裸奔”了一年。
“2011赛季,‘回超’18个参赛队,大约有三分之二球队都能够拉到些许赞助,另外三分之一球队没有。”“回超”组织人“野马”如是说,“好在足球是大众项目,成本不高,踢一场球,场租几百元,摊到人头上也就十几元,大家就为图个乐儿,又有镇政府的支持,所以还能维持。”
“北店马龙队”领队赵亮说得更直截了当:“加入‘回超’踢球可以省下不少场地费。”因为镇政府支持,作为比赛场地的北京农学院球场只向‘回超’球队收取半价。
随着时间推移,老一代球员陆续退出了“回超”,他们大多是社区业主,“回超”在社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始下降。“回超”正日益丧失自己的根基。
“藏龙岛主”认为,若不是有两位忠心耿耿的管家人“豆腐”和“野马”,“回超”可能已经歇菜了。让“豆腐”和“野马”聊以自慰的是,当地镇政府对“回超”一直持支持态度,不过说到“回超”的前途,他们两人都有些茫然。
“回超”,这一京城民间足球联赛的代表,实际上仍处在自生自灭的境况当中。
打造北京民间冠军杯
2011年1月中旬,“京超时代”公司赵之光与北京电视台体育部主任焦少波等人在一起合计,将分散在北京各地区的民间足球联赛整合,打造一个类似欧洲冠军杯那样的比赛,名字就叫“北京百姓足球超级联赛”。
赵之光说:“那时正是人们对中国足坛最绝望的时期,打黑风暴愈刮愈猛,社会上充满了对中国足球的不信任。我们想,对中国足球不能全是拍砖,还要有人来砌墙,所以想出了这个点子。”
在拿出最后方案前,他们组织了两次研讨会,征求各方意见,与会人员有北京市的足协领导、足球界和媒体界人士,还有民间联赛的代表。方案受到各方首肯。
到了4月末,各项细节都已敲定:参赛队16支,分别是北京地区14个民间联赛冠军队外加两个亚军队。联赛采用9人制,场地为标准足球场的半场,上下半场各40分钟。为了提高联赛水平,还专门设置了“摘牌”环节:谢朝阳、刘建军、南方、高雷雷等16名前北京国安队退役运动员作为参选“外援”,接受16支参赛队的“摘牌”。
赵之光说:“在决出北京地区的民间足球冠军队后,我们再同广州地区的业余联赛粤超联赛和珠超联赛冠军队,以及内蒙古、上海、武汉等地区的业余联赛冠军队打对抗赛,把这个比赛逐步培育成一项国内业余足球品牌赛事。”
(本报记者 罗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