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08日 星期一

    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农民的团长农民的团”

    ——记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德平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08日   04 版)

        “吃过百家饭,走过千村路。人民是亲爹娘,乡亲是好朋友。雷声天做鼓,风动树拉弦。为了父老一辈子不生气,我唱得星落月儿圆。戏比天大,无私天地宽。只要你想听,我唱到一百年……”这首《戏比天大》,是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前身是大厂评剧歌舞团)董事长赵德平欣赏的一首歌,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赵德平是文艺界一位奇人:初中没毕业,半路出家写剧本,却写出了《水墙》《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罪人》《男妇女主任》《当家的女人》《真假赵丽蓉》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拿过几乎所有国家级戏剧大奖;30年前,他大胆改革,把一个濒临解散的县级院团,打造成一个30年来长盛不衰的剧团;如今,他的剧团每年多一半时间下乡巡演,演出收入60%来自农村市场,而他也经常住老家,睡土炕,吃粗粮,与农民打成一片。

        1981年,大厂评剧团举步维艰,连演员工资都很难发出来,面临关门的窘境。赵德平临危受命,担任评剧团团长,实行按劳取酬、奖勤罚懒,节目创演也开始面向市场,剧团奇迹般起死回生。2009年底,评剧团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在赵德平带领下,公司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年已演出近百场,收入近680万元。

        30年来,赵德平始终把剧团当成毕生事业来做,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白山黑水到海角天涯,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剧团流动大篷车送戏下乡,把舞台搭到了20多个省市百姓家门口,被称为农民自己的“庄户剧团”。

        每次下乡演出,装车卸车、装台卸台,赵德平始终与演员在一起,随团演出从不要补贴,出差办事从不拿补助,有时还自己拿出钱来。按规定,剧团每场演出应有3%的编剧提成,但他编的戏演出近万场,却从未拿过一分提成,反而把稿费和奖金全部用在了剧团发展上。赵德平的倾情投入,赢得了演员们的信任和爱戴,刻苦排练蔚然成风,甚至熬到凌晨三四点。

        2008年,大厂评剧歌舞团首次尝试与国家部委、央企合作开展全国巡演,此时赵德平因劳累过度,正在北京住院。团里安排审查巡演节目,赵德平知道后,偷偷离开医院,来到他一直牵挂的排练现场。当他身穿病号服、在家人搀扶下站在排练现场时,在场所有演员都感动得流下热泪。大家都劝他休息,赵德平却忍着疼痛亲自审完了所有巡演节目,并不时提醒演员要注意的细节。剧团则倾心于每场演出,巡演取得圆满成功。

        赵德平没休过假,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活得太累、太亏,他却说:“能够写出让父老乡亲开心地笑、激动地哭、使劲地拍巴掌的作品,是我最大的快乐。”为创作农民喜闻乐见的佳作,赵德平专门在农村包了20亩地。只要有时间,他就到地里干活,找老百姓唠嗑,搜集农村的逸闻趣事。他的创作都在业余时间进行,当别人享受假日的温馨和快乐时,他却一个人伏案创作,反复推敲。

        20多年来,他创作的8台大戏和40多个小品,无一不深受观众欢迎,作品多次荣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新剧目奖”等国家大奖。

        (新华社石家庄8月7日电 记者齐雷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