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今天,有两位说书艺人在黄河滩上给远道而来的编辑记者们表演陕北说书,让我们充分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拉二胡的是位盲人,他还会弹琵琶,是代代相传的手艺,已经有230多年的历史了。那位弹三弦的艺人则双腿残疾,他的左腿上绑着快板,说书的时候需要抖动左腿打快板。虽然身有残疾,但我们仍能从他们的说书中听出深厚的生活底蕴和浓郁的陕北风情。
(本报记者 李锦云)
今天一早,我们打点行装,准备离开左溪村了。尽管在这里只有3天,但我们已经和乡亲们建立了真挚的情感。昨晚,我们吃了乡亲们为我们送行的猪肉萝卜饺子。今天一早,我和房东艾大叔一家拍了“全家福”,他们把我送到村口,艾大叔的母亲、70多岁的老奶奶很舍不得我,难过得流下了眼泪,我也十分不舍。再见了左溪村,再见了乡亲们。
(新京报记者 安颖)
明天就要返程了,为了答谢几天来对自己照顾有加的老乡,我们第四组的成员准备给老乡们献上一个节目。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决定来一首小合唱《信天游》。接下来,大家分头行动,有人搜伴奏带,有人抄歌词,有人排队形,忙得不亦乐乎。明天一定好好唱,把对老区人民的感情都唱在歌里,唱到心里去!
(本报记者 焦健)
今天是离开老乡家的日子,短短3天的相处,我和李大伯一家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昨天李大伯专门杀了一只羊,盛上满满一盆款待我。下午我们要走了,李大伯非要到镇上送我,还给我准备了吴起特产荞麦香醋和陕北绿豆,感谢的话,道别的话怎么都说不完……离别是难免的,但是从此,我的心里会永远记得,铁边城村的那个人家,亲切热情的李大伯,我们从此是一家人。
(光明网记者 辛忠)
4天的“寻根之旅”很快就要结束了。能够在“共和国的摇篮”革命老区延安,深入群众、体验生活,也许是我这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光明网记者 张璋)
■日记
罗子山镇:致富路上走得快
8月7日,星期日,罗子山镇,晴
这两天,在罗子山镇领导的带领下,“延安行”第四小组成员参观了这里的两个苹果示范园和一个养猪示范户,亲眼见证了罗子山镇经济发展取得的喜人成果。
罗子山镇位于延长县东部,下辖23个村委会。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该镇提出了“塬区梨果业、沿黄干果业、沿路三产业、全镇草畜业”的产业布局调整。目前,这一地区产业最大的特色是以苹果为主。
在阿湾村苹果示范园里,整形拉枝后的苹果树,长势蓬勃,粗壮的树枝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每一颗苹果上都套着一个双层袋。据该镇果树专家介绍,待到果子成型,果农们就撕去第一层纸袋子,第二层半透明的红色蜡纸袋,会让苹果吸收更多太阳光中的红色波长,变得鲜红通透。“这样的果子,又干净,又红艳,自然卖的价钱更高。”村支书赵志林喜上眉梢。
我们参观的这个苹果园占地10亩,为4户人家共有。2010年该园的果子一共卖了4万多元。“从目前的长势和管理来看,今年卖到8万元,应该不成问题。”村支书说完,摘了几个苹果给记者们品尝。虽然它们现在个头不大,但果肉饱满,水分充足。
良俭村村民冯耀华是罗子山镇的养猪大户,下午我们前往他的养猪场参观学习。为了推进草畜业发展,村民每出栏一头商品猪,镇政府就提供30元补助,去年他销售了130头猪,产值达到24万元。冯耀华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我们有126头猪存栏,猪仔25头,母猪21头,产值应该能上32万元。”
这里曾经沙石裸露,黄土滚滚,水土流失让农民苦不堪言;这里曾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靠山吃山让农民命途多舛;但是老区人民继承奋斗不息的延安精神,在党的惠民政策带领下,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快。
(新京报记者 冯中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