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学创作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让文学批评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如何在时代变迁中调整文学的步伐?作家协会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在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同时,更是引起了文学界的思索。日前,文艺报社和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在京联合举行“加强文学批评 积极引导创作”座谈会,邀请众多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关注精品力作的缺位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认为,目前的文学创作还不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丰富和变化的审美需求,精品力作还不够多。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面对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化,不断开阔眼界和心胸,与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积极的、开放性的、有反思精神的对话关系。
评论家白烨也认为,当下尽管创作势头强劲,但优秀作品的缺位仍是突出问题,呈现出“重要的不突出,核心的不彰显”的态势,体现核心价值的文学观念总是不断地被各种因素所遮蔽。
在评论家雷达看来,市场对快节奏的要求和文学本身对精和慢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二者间的矛盾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应达到的深度,也使得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十分鲜见。
多种文学门类各有缺失
评论家胡平谈到,虽然不同文学门类的发展总体向好,但各自存在问题。如既有较强文学性又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的长篇小说较少,儿童文学始终缺乏经典作品,影视文学在贴近现实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网络文学水平良莠不齐,报告文学的社会影响弱化,诗歌的功能很大程度上被歌词、短信等替代,散文则表现出“单位高产,普遍减产”的特征。
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认为当下的报告文学往往只有揭示问题、弘扬正气的责任感,缺少艺术性。诗人李小雨注意到,现在诗歌界的有些批评,要么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要么建立在经济利益上,要么流于空洞的理论性。还有作家指出,很多长篇小说作家热衷于研究乡土生活的经验,对时代中很多丰富而伟大的东西表现得不够,因此作品空洞,缺乏深度体验。
捍卫文学批评的力量
军旅评论家汪守德在发言中直指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作品面世时,赞扬声湮没了理性批评的声音;面对数量庞大的创作,批评家没有足够时间对作品做到全盘掌握;文学批评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批评文章难以引起社会关注;缺少一个全社会不同身份、年龄、职业的批评者都能发表意见和讨论的批评氛围。
作家韩小蕙说,资本和权势的侵入对文学批评造成了一种压迫,既破坏了批评的准则和道义,也破坏了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破坏了健康的批评生态环境,将评论家置于一种不敢说话或者无法开口、将媒体置于一种无法正常工作的状态。这不仅严重挫伤了批评家们的职业精神,也使社会的监督职能和公众参与度受到严重伤害。因此,她呼吁整个文坛都应该团结奋起,勇于捍卫文学批评的权利。
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认为批评家要有自己的立场判断,不能不疼不痒,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的提升。有资质的批评家是有良知的,应表达出对社会美学的评价,在文学以外表达文学的感人魅力,对人民期待已久的经典也能给出独到的回答。
还有与会者希望文学批评能创新形式、拓展平台,如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对当下的文学现象和热点的文学作品进行交流和辩论。
跟进时代前行的步伐
评论家潘凯雄说,应当在经济社会背景下审视文学,不管是批评、创作还是阅读,都应思考怎样从管理的机制、体系和舆论氛围上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途径,如探寻解决中短篇小说依附于杂志生存、数字出版行业中文学参与度过低等问题的方法。
学者邵燕君注意到,比较受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基本是超现实题材,却和这个时代的某些核心问题息息相关。相反,文学期刊上的很多作品写的是个人经验,与大众生活相关甚少。写作需要传达出时代主旨,传达出当下人们的困惑和追求。
军旅作家柳建伟指出,当下的某些文学作品与国家的现实脱节,作品中反映负面的内容居多,缺失了精神旗帜的引领,这些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评论家丁临一也谈到,面对当代社会存在的很多矛盾,许多作家没有能力把握目前这个时代,所以就选择了缺席。我们要坚信这是个伟大的时代,只有这样,文学创作才能严肃、深刻、真实地记录时代。
也有与会者指出,受当下高科技化、网络化的影响,生活里复制的成分在增多,而个性的、原创的东西相对稀缺,因此,文学创作要努力提高创新的能力,尽量消除复制的影响。
作家协会任重而道远
学者包明德指出,作家协会的各种培训、辅导要注重引导作家认同“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理念,增强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一种反省和批判的精神,真正提高作家的认识水平。
与会者对作家协会寄予了很多期望,如建议设立相关的批评基金,以形成和完善文学批评的表彰和激励机制;除重视作家创作、文学批评等之外,也要加强对编辑和编辑工作的重视和研究;希望能从政策和方针上给文学创作一些扶持;作家协会和相关机构应该为青年批评家的成长提供一些帮助。
此外,文学评奖作为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一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据介绍,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进行了不少改革,如实行大评委制、评委实名制等,这些做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体现出中国作协希望实现公正评奖的决心和为此作出的努力。(本报记者 赵 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