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01日 星期一

    党建创新:“两个一对一”

    张国林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01日   16 版)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针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2005年开始,在总结校内基层党组织和部分教职工对大学生自发自愿扶困助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全校开展“两个一对一”主题实践活动,即“一个教职工支部资助一个贫困学生,一个教职工支部联系一个学生宿舍”的活动。

        无论是在抗洪救灾期间,还是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现场,在各种社会危机关键时刻,正是广大党员通过组织纽带,党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普通而平常,但如果党组织始终贴近教育对象,组织生活服从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党的系统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使帮扶对象从情感上接受,理论上认同,行动上实践,那么,基层党组织建设就会在平凡中解决平淡难题,从而更好地扩大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实现“组织建设、党性教育、教书育人”的无缝对接。

        目前,高校学生缴费上大学,学生在校期间一切费用自理,大学毕业也自谋职业,这与八十年代以前的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对党的感情也会越来越被稀释淡化。而“两个一对一”通过“资助”、“联系”的具体形式把党组织的关怀具体化细节化,于细微处见关怀见精神。“两个一对一”活动,以党组织活动的形式,把个体的党员力量集中在党支部旗帜下对学生施以帮扶,以党组织的名义去关怀温暖学生,学生在更多的感受是党支部的行为,这样自然对党组织充满感激,增强对党的感情,这就将向老师的感恩转变为对党组织的感情。

        “两个一对一”是实践性很强的支部活动,支部与学生的“对号、对口”是关键环节。近年来,学校党委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深化“两个一对一”活动的措施和方案,这些工作制度明确了支部建设工作的职责任务,使“一对一”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和富有成效。学校党委要求各党支部对于结对帮扶的学生:

        “结”得稳。党的各项工作只要具体实在就会生动精彩,因此,党委要求各个党支部要了解结对学生的详细信息,如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联系方式等,要有结对帮扶的详细记载,包括捐资捐物情况等信息。

        帮得“活”。要充分考虑受助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考虑他们的人格尊严,要帮到学生的心坎上点子上,而不是给学生添堵添乱,使其产生反感。有的支部要求:一位党员教师每年提出一项所在专业理论前沿课题,与学生一起研究交流;一位党员教师每年与联系的学生一起,提出一项教改内容或者撰写一篇教改论文;一位学院领导联系一个年级的学生工作。

        变中不“变”不断线。流动的党员,铁打的支部。在结对帮扶期间,支部内的党员都可以相互不定期地给予结对的宿舍和学生以关怀,让结对学生随时能够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即使本届学生毕业离校,学生在变学生宿舍在变,但党的支部是永恒的,因此,对受助学生帮扶也是永恒的,党的组织对学生的关怀也是永恒的。目前,截至2010年底,支部结对寝室1000余对,支部资助贫困生600余对,仅资助金额就超过42万余元。

        在高校的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好务,这是党的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贴近广大学生,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动态。“两个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就是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充分把这一工作路线运用到育人工作中去,发挥育人工作的最大效益,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确保了持续开展这些活动的动力源泉。

        总之,通过多年的主题实践,我们认为,“两个一对一”能够对当前高校党组织建设工作中所出现的疲软现象注入新的活力,对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给予明确的回复,适应了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党组织的感召力明显增强,党组织活动与育人工作紧密相连,同时,对师德师风建设、学风校风和教风的优化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