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 也门共和国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扼守红海,沟通地中海和印度洋,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年以来,被称为“阿拉比亚凤凰”的也门因为总统萨利赫的权力移交问题陷入复杂的政治僵局,继而引发大规模示威游行和政局动荡,武装冲突持续扩大,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于是,这个西亚小国骤然成为国际政治热门话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门政局乱象是经年累月的历史惯性和历史特征在当前也门的凸现。
从长期历史看,伊斯兰教派分歧和国家政治部落化是无法回避的历史问题。伊斯兰教对也门有着长期的历史影响,自公元7世纪传入也门后,就在也门的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现在也门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占47%,逊尼派占53%,什叶派和逊尼派中又根据遵循的教法学派差异形成不同的派别。诸多教派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教义分歧和政治经济利益纷争,在地理上则形成了集中居住和割据分治的局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一些宗教派别武装往往不服从国家指挥,各行其是。同时,历史形成的国家政治部落化是也门政治生态的显著标志。从古代也门王国时期到伊斯兰阿拉伯时期,从伊玛目王国时期到也门共和国时期,部落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获得了政治空间和社会基础。也门全国共有规模较大的部落200个,部落居民占也门人口的80%,部落制度和习俗在也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部落政治强势导致国家政治的碎片化,阻碍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部落之间暴力冲突和部落与政府之间的武装冲突成为也门的政治癌症,激化国内矛盾和社会分裂,亦成为此次政局动荡的动因之一。
从中期历史看,国家分裂和美苏争霸的历史惯性产生消极影响。现代也门难以抹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的烙印。也门是阿拉伯文明的摇篮,在历史上原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近代历史上,也门先后沦为土耳其、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殖民地。1914年,英国与土耳其签订《英土条约》,将也门分成南北两个部分,直接导致了也门的分裂。这种长期的南北分裂状态一直持续到1990年,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恶果。不仅如此,冷战期间数十年的美苏争霸阴影长期笼罩也门。1962年也门“自由军官”集团推翻了封建旧制,成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选择了资本主义阵营,史称北也门。1967年,也门南部人民取得抗英斗争胜利,成立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史称南也门。在国际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决背景下,也门成为美苏争霸过程中各自实施中东战略的角力场,导致南北也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南北也门的和平统一进程,为也门目前的政局动荡和社会紧张埋下历史伏笔。
从近期历史看,“基地”组织扩张和恐怖主义肆虐加剧了也门政局的波谲云诡和地区局势的紧张。20世纪80年代,大批也门人赴阿富汗参加抗击苏联的“圣战”,战争锤炼出一批久经沙场、思想激进的圣战者。20世纪90年代初,也门总统萨利赫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欢迎圣战者回归故里,借助他们的力量对付南北方的各股反对势力,伊斯兰极端势力由此逐渐坐大,“基地”组织乘隙渗入也门成立分支。过去10多年里,也门伊斯兰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十分活跃,两度掀起恐怖浪潮,被称为恐怖势力的“新巢穴”和下一个全球反恐“主战场”。尤其是2009年沙特和也门“基地”组织分支合并成立“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以来,也门各地恶性恐怖事件频发,安全形势不断恶化。“基地”组织与南部分裂分子、北部胡塞什叶派叛乱武装以及地方部落武装遥相呼应,联手向政府发起挑战,使得原本脆弱的也门国内稳定形势岌岌可危,国内大规模冲突甚至地区动荡因此一触即发。
梳理也门历史不难发现,伊斯兰教的教派分歧、国内政治的部落化、殖民主义和大国争霸的政治余毒以及“基地”组织和恐怖主义的勃兴等历史因素形成的整体社会架构和政治格局,制约了也门向政治社会稳定的国家状态过渡。作为世界上最贫穷的阿拉伯国家,也门2300万人口中40%的人失业,30%的人营养不良,50%的人处于赤贫状态,不断恶化的结构性社会危机最终触发并加剧了政治动荡。现实与历史两相照应,加深了我们对也门乱局的认识,其下一步发展趋势,亦值得世界关注。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