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31日 星期日

    杨西光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杨西光传》

    曹勇进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31日   05 版)

        读了光明日报社老同事邓加荣所撰写的《杨西光传》,感到有下列几个特点:

        第一,重点突出,客观公正。读者从这本传记中可以看到,杨西光一生,为党为国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构成他一生中的最大亮点,则是他晚年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不久,主持修改并且果敢地决定,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首先公开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在全党全国全军影响极其巨大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受到邓小平的多次表扬,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起到了引发作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思想舆论上的准备阶段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作者为了突出这颗靓丽的花朵,采取倒叙写法,将它安排在该书第一章最突出显著的位置,并且用的笔墨最多,该章占了全书的1/5以上。看了这部传记,可以使读者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从组稿到多次修改,再到发表,以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全过程,会有一个更为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和完整准确的认识。

        作者因为是给杨西光本人作传,所以对传主在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及所起的重要作用,展开来叙述,同时又加以评论。对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写作的原创稿件与按照杨总编提出的指导思想进行修改的过程,光明日报社理论部哲学组组长王强华的组稿与修改该文的经过,光明日社主管理论部的社级负责人马沛文对该文进行修改和发表所起的作用,还有理论部张义德等同志所提出的修改意见、所作的辅助性工作,都作了原原本本的叙述,毫无遗漏。

        传记对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同志参加由杨总编召集的修改这篇文章的讨论会、发表修改高见、进行重要修改的具体内容;理论研究室负责人吴江同志的修改意见;理论动态组负责人之一的孟凡同志所做的工作;特别是时任中央党校的副校长、不久又调任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同志,从启发杨西光解放思想,到调动杨西光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让他改变当时报社的局面,以至最后对该文作了微改并定稿的重要作用,都一一作了客观的、如实的叙述。

        作者最后再次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写作、修改和发表,完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资料翔实,内容全面。作者将有关传主一生所有的资料,包括传主本人与其他许多人在中央和地方各种书籍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大量文章和回忆录,连同一般人很难看到的传主写给亲人、朋友的书信,都收集起来,经过梳理筛选,录入传中。同时,作者还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古今中外一些政治家和哲人与著名科学家以及中华典籍上的大量至理名言,对传主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论与烘托,因而,这一传记能够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出传主一生的所有战斗历程,工作成绩,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显得非常丰满充实。

        我和杨西光总编辑在光明日报社相处不到半年,对他的政治气魄、工作能力、品德和作风,虽然有一些最直接的了解,但对他的以往经历,几乎是毫无所知。如今,看了他的传记,才对这位令我十分敬佩的总编辑,有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阅读《杨西光传》,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深入实践、永远坚持真理、继续解放思想,而且可以从中受到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树立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良好教育。

        第三,解疑释惑,说理透彻。有一段时间,我和一些同志都有一个不解之谜:刚到光明日报社任职不几天的杨总编,为什么能够很快慧眼识玉,一下子就抓住胡福明的那篇文章不放手,并同中央党校的同志同心协力,最终把它修改成影响极为重要的篇章呢?邓加荣撰写的《杨西光传》,进一步给了人们一个具体的、形象化的解答,找出了深远的历史根源。一个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酷爱学习马列著作,自学和主动到北大旁听哲学课,并且经常向著名学者范文澜先生请教哲学问题的杨西光,从踏入革命圣地延安时起,一进马列学院、二进中央党校、直到进光明日报社之前还再次上过中央党校,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因此,杨西光刚到光明日报社上任,就能一眼看出胡福明的原稿是篇好文章,具有修改的基础。这似乎看来是件偶然的事情,但实际上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从这部传记中读者可以看到,他的革命和工作实践,已经多次证明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理论,才能够称得上是真理。他用自己领导华池县一个乡的农民治疗好大批羊群疾病的实践,证明了刘守义提供的偏方是对的。因此,当他1977年再进中央党校学习时,就能自觉地根据胡耀邦提出的“用实践标准分清路线斗争是非”的指导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已认识到整个“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之处。因而他一到报社,便能及时抓紧修改和发表那篇重要文章,决心要用实践这个唯一标准,而不是用所谓“语录标准”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检验所有理论。

        杨总编从年轻入党的时候起,就善于分析政治形势。革命战争血与火的锻炼,“文革”中间挺过了各种难以忍受的磨难,都使他养成了勇敢坚强的战斗作风,高贵如玉的纯洁品质,因而使他在国家处在徘徊不前的严峻形势下,能够十分果敢地组织修改和公开发表那篇文章,以便推进我国的建设事业继续向前迈进。

        第四,文字生动,情节感人。作者邓加荣本是留学苏联学习经济学的,可他似乎有着爱好文艺的极大兴趣,因而写出了许多文艺佳作,广受读者青睐。当我得知他正在写作这部传记时,就向他约定,一旦出版,一定让我先睹为快。当我首先拿到该书时,就被作者一开头的抒情诗一般的语言所吸引。作者对于传主的许多革命工作经历的情节描绘,十分细腻动人。其中,既有传主在北京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与反动军警激烈搏斗的惊心动魄场面,又有在重庆险些误入叛徒精心设置的陷阱的危险境况,还有在上海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长达7年之久所受到的种种磨难与悲惨场景,也有在甘肃陇东下乡与农民交往、在延安中央统战部工作时同李鼎铭先生会面的热烈动人情景,更有传主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如何修改原稿《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时深思熟虑的总结讲话的情形,以及同妻儿孙子一家其乐融融的欢乐景象。每读一段文字,如同喝了一杯果汁一样,美味无穷。

        《杨西光传》 邓加荣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