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31日 星期日

    西交利物浦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的“探路者”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31日   01 版)

        手持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6所世界顶级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让杨凡遭遇了“幸福的烦恼”。回望四年前高考的失利,这位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毕业生此刻对母校充满了感激。

        杨凡并非个例。在刚刚结束的毕业典礼上,记者获悉,西交利物浦大学第二届523名毕业生近90%已收到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内的世界知名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即将踏入“国际人才舞台秀”。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可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指出,我国高校长期存在办学模式趋同的问题,而中外合作办学是对建设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新探索,具有“鲇鱼效应”。

        文凭只是学习副产品

        “这里很开放、很轻松、很自由,我们很少‘被填鸭’。”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杨凡体验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引导式”教育——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授课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自我探索、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杨凡们”渐渐有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今年“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时,和国内一些大学通过一轮轮的选拔参赛不同,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生则是通过学校数学俱乐部自我组织了53个参赛队,成绩排在1700多个中国参赛队伍前列。

        “学校大一结束时才确定最终的专业方向,四年期间有多次专业调整机会,让我们发现兴趣所在。”大二时的李洪涛,自己做主把专业改成了通信工程专业。毕业时,他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甚至到了大学,依然被看成孩子,一直管着、看着,灌输知识”。席酉民告诉记者,西交利物浦是把学生看做“年轻的成年人”,教育他们成为有独立思想和国际视野,善于探索和追求,有整合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综合能力的世界公民。

        借鉴英国导师制的做法,西交利物浦将其扩展成包括个人导师、校外导师、朋辈导师等在内的导师制。

        “和导师们天南地北地聊天,人生的道路越变越清晰”。吴飞从大三开始自筹20万元创办一家信息科技服务公司和一家外贸公司,到今年年底其创业项目总营业额将近千万,他还收获了数家著名国际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获中外两个文凭只是在校学习的副产品,而终生受益的收获是利用学校国际化的环境、全球整合的教育资源,充分提高你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整合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执行的能力等”,新生们入校时收到执行校长席酉民的一封信中如此写道。

        把学术决策交给教授

        “相对而言,我们在这里工作,没有各种繁琐的行政事务,没有各种指标压力,可以把精力都投入在教学上”,西交利物浦大学数理中心的郭镜明教授说,这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在其他学校是难得遇到的。

        “教授的知识本身就是大学的重要资源,他们擅长于学术决策,所以学术决策一定要交给教授们”。副校长杨民助告诉记者,在西交利物浦,凡是涉及到学术判断和发展的事务,如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教师学术水平判断和升迁、学生升级及学术违纪处罚、具体的教学管理等事务,均由专门的学术组织或委员会处理,学校行政权力会全力支持学术权力的判断和独立性,不会直接干预学术事务。而学校所有职能部门不再是任何权力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提供服务和支持。

        有教育专家赞扬说,老师们静心教书、做研究、辅导随时上门的学生,不必成天在国内跑课题、争项目,这在国内高校中,堪称一道独特风景。

        “这里是个可以成就我最初梦想的地方”。西交利物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主任关圣威教授,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之前,他是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终身教授。在了解到了学校的“制度设计”后,他欣然来到这里。

        西交利物浦大学按照国际著名大学学术标准全球招聘教师,目前已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教师,其中70%以上为外籍人士,50%以上是非华裔外国人。2011年起,西交利物浦还启用了国际顶级教育猎头公司选聘学科带头人,数个岗位就有数百位感兴趣的申请者。

        研究导向背后的“政府之手”

        “这是国内首家代谢综合症新药重点实验室,配备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实验仪器,使得我们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了国际水平的行列”。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实验室主任、西交利物浦大学生物科学系张俊龙博士由衷感激道,实验室的成功建成,离不开学校所在地苏州工业园区的大力支持。

        全球先进水平的应用化学实验室、国内最先进的同声传译实验室、长三角地区最先进的微电子洁净室……每建一座实验室,学校只需提供技术标准和规划,招标建设等也均由当地政府完成。不仅如此,西交利物浦北校区硬件设施区也全部由政府投资代建,投资近12亿元。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一所研究导向、独具特色、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席酉民说,要办成研究导向型的大学,需要大量的实验室、研究投入,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西交利物浦大学不可能“完美起跳”。前来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这是全球目前唯一一所以研究导向为主的理工科国际合作大学。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回应说,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必须靠创新和人才。为了寻求对经济社会更持久发展的支持,苏州工业园区不惜投入、舍得花钱,大力引进研究机构,引进高水平的大学。

        这样的期待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如今,西交利物浦已经成为园区重要的国际人才汇集地,引进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则基本涵盖了园区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软件与动漫、融合通信和生态环保五大新兴产业。今年1月评选的园区“金鸡湖双百人才”,在科教领军人才计划的总共33个名额中,西交利物浦大学共有7人入选。

        本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