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31日 星期日

    如何培养涉外企业应用人才

    杜天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31日   07 版)

        当前,涉外企业普遍缺乏熟悉法律、精通业务、懂管理、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着力培养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是当前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理性分析需求特征,明确就业力提升的指向性目标

        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化的环境给大学的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涉外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也给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期盼。一是具有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视野认识和理解国际事务,站在全球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并做出决定;二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口头表达正确流利,书面表达清晰准确;三是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化办事的水平,熟悉关联度强的地理、历史、政治、法律、政策、贸易规则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四是能突破文化差异障碍: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五是具有处理国际业务的能力:熟悉工作流程,熟练基本技能,包括信息检索、整合、离析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积极应对需求指向,着力培养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

        第一,拓展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能力”。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开设国际课程。或将国际因素整合到课程中,使课程内容具有国际导向;或在外语或语言学课程中融入跨文化议题并提供跨文化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诸方面都有所接触。并采用问题探究、专题探讨、热点评述等方式集中时间进行导向阅读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文化以及形成差异性的原因。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公正的理解,平等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次,要创造条件,提供锻炼的机会。在加强国际交流,开展多元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优先考虑涉外专业学生作为年度、学期交流生到国外学习,亲身领悟异国文化的绚丽、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和不同思维习惯的特点;优先安排涉外专业学生与国际交流学生的同吃、同住、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交往中锻炼跨文化能力;要引进更多的国际项目和活动,包括网上国际名校、名家在线课程、在线研讨会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大的接触空间;要利用假期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跨国公司见习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现实,融入社会,感悟企业文化,熟练工作流程,体验跨文化交流的魅力。同时,要在课程学习、项目活动、在线研讨和跨国见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一切机会持之以恒地学习外语、使用外语,不断提高外语水平。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专业+专业”、“专业+专业方向”的类型较多,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偏重理性色彩,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能适应涉外企业的需求。从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宽口径知识基础和专业复合”、“通识课程和专业复合”的模式,可为“厚基础、强专业”的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特色模块”、“大理(大文)基础教育+专业特色模块”、“通识课程+专业模块”等都有利于培养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学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责任感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实施过程中,可考虑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指定选修课程或混合课程模式。专业模块除了考虑知识体系外,还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就业方向。模块教学可以导师制为主。学校指定专业及科研的导师,负责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科研能力的专向培养;用人单位(或实践基地)指定专业技能的导师,负责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提升与拓展。双方导师密切合作,制订好培养方案,找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点,并安排好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的适时契合,共同培养专业水准高,专业核心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第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着力点的教学实践体系,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融合,是涉外复合型应用人才就业力培养的必然选择。因而,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要努力创设“涉外仿真环境”,强化问题教学、项目推演教学、模拟角色演练和情景教学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要着眼于“实时商务活动”,以创业模拟实验平台训练、实践基地现场教学、综合实践平台能力拓展训练和顶岗实习为主线,使学生“身处其位”。通过“境”和“位”的有效对接,提高操作能力。

        第四,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软实力。忠诚度、责任感、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是就业的软实力因素。提高就业的软实力,要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通识课程、专业模块、实践锻炼等每一个环节都是软实力提高的增长点。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更是提高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几乎每个学生都希望今后的职业不但能与自己的能力、倾向和特长相匹配,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体发展路径的不同,阶段性发展目标的不同。有的侧重提高交际沟通能力,有的侧重发展自信心,有的侧重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有的侧重增强抗压能力,有的侧重提高反思与批判性,如此等等,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实现个体就业力提升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浙江省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CG72的研究成果之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