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30日电(记者 林英 通讯员 袁于飞)“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今天在东太平洋海域进行了第四次下潜实验,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并采集到作业海底分布广泛的锰结核。
今天凌晨4点26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成功布放在水面上,12分钟后完成注水开始下潜,7点29分在深度5182米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及锰结核采样等工作。
含有锰、铜、铁、镍、钴、钛等30多种金属元素的锰结核一般覆盖在海底表面,生成于4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品质最佳,全世界总储量估计在30000亿吨以上。如今锰结核的开采、冶炼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一旦大规模开采,便可形成新的产业。
据了解,“蛟龙”号这次作业的潜水区是中国大洋协会和国际海底管理局所签订的一个多金属结核勘探区,我国拥有优先的开采权,面积大约7.5万平方公里。此次,锰结核被“蛟龙”号成功取回,标志着我国开发海底锰结核矿源迈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