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31日 星期日

    医院,如何缓解看病难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31日   06 版)
    院长沙龙
    陈仲强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年赴英国进修。脊柱外科专家。2002年起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副主任委员。
    曾被中国医院协会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医院优秀院长”;被卫生部评为2007-2008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0年,因其“积极倡导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切入点的绩效管理,创造了全国大型综合医院最低平均住院日的骄人成果”而获中国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

        医疗资源过度集中,患者在基层无法得到有效分流,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不言而喻;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个人和社会负担不断加重,“看病贵”怨声四起。在医疗改革尚未从制度层面完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时,大型公立医院是应该观望等待,还是尽其所能行动起来?

        效率:住院时间短了,效果不变

        “医疗资源是有限的,投入增长是有限的,百姓看病的钱也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样‘有限’的情况下,解决更多患者的健康问题?我觉得,目前最重要的,要让老百姓看病的钱,真正花在‘刀刃’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陈仲强说。

        “在发达国家,患者平均住院日为六到八天,一些专科医院甚至是两到四天。而我国三甲医院的患者平均住院日大约是十四五天,北京市不到十三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陈仲强说,现实情况是,患者住院期间,很多时间都花在检查、等候中,往往要入院几天后才能开始正式治疗。“实际上,以内科为例,如果在入院第一天各种检查结果就能出来,90%到95%的患者就可以从第二天起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正规治疗。”

        “患者住院的前若干天,尤其是外科患者,可能只是处于等待手术的状态。其实,这些天的费用都构成了疾病的治疗成本。如何使钱更好地花在‘刀刃’上?如果患者住院的第二天,或者更短时间内就能接受手术治疗,对减少患者的治疗成本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个成本不仅包括患者多付出医疗费用、患者家庭多付出陪护、照看成本,还包括政府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医护人员的有效劳动被稀释……”

        陈仲强认为,当前多数医院管理粗放,政府投入不足与医院管理效率不高并存。“医院运行效率必须提高,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通过科学化管理,使患者住院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规治疗。”

        “从我上医学院的时候,医院里就有一个关于专家会诊的成文规定——急诊当天会诊,慢病、普通病三天会诊。过去,无论是做化验,还是进行各种检查,患者通常无法当天拿到结果,有的需要几天甚至几周。这样的节奏周期能不能缩短?”陈仲强开始在北医三院开展一场效率革命。

        经过模式调整和流程再造,北医三院2004年实现了检验当天出结果,放射科大型特殊检查,如CT、核磁24小时出结果,X光片两个小时左右出结果;以前的手术室下午两点就不再接手术患者,而现在手术室随时待命,晚上八九点钟,还有医生在做平诊手术……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北医三院平均住院日已降至6.57天,是全国各大医院中最短的。“卫生部表扬北医三院‘运转快、质量高,用1200张床做了1600张床的事’。”对此,陈仲强颇为自豪。

        “住院时间缩短,会不会影响治疗效果?会不会出院没几天又回来?这不仅是患者的担忧,更是改革初期各科室和广大医生的担心。”陈仲强说,“但事实证明,通过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的改革,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安全质量控制水平。患者一周、两周再入院率持续下降,稳定在很低水平,中低风险死亡率始终处于很低水平”。

        目前,北医三院床位规模并不很大,只有1200张左右,但以3.4万例手术量,6.7万人次住院量名列北京市第一位;其240多万人次门诊量、20多万人次急诊量,也分别位列北京市的第二、第三。

        技术:掌握的人多了,患者受益

        “医院要提高运行效率,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医疗技术的提升。新技术的增加,不一定增加患者费用。”陈仲强说,例如一个胆囊手术,如果按照常规开放手术,需要10天左右,而采用腹腔镜手术,则只需要3天的时间就能完成治疗,不但减少住院天数,还减少了患者痛苦,降低了并发症。同时,治疗费用也下来了。治疗效果好,又缩短了住院天数从而减少住院费用,最终受益的还是患者。“新技术尽快应用于临床,可缩短术前、术后平均住院日,是支撑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又一‘利器’。”

        “如果在一个科室,90%以上的主治医师都能掌握新技术,并在高水平的基础上对疾病治疗方案形成高度一致,而不是只依赖少数专家,这样就能真正提高诊疗效率。”陈仲强说,“对于医院来说,只有更多的人掌握并规范应用各种诊疗技术,才会有利于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培训:学习时间长了,解决问题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之所以患者一门心思往大医院“挤”,不仅仅是因为大医院技术先进,还因为老百姓对于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水平不信任。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基层医院与大医院医生之间的诊疗水平差距巨大,而且越来越大。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员培训方式出了问题和人才培养滞后。”陈仲强认为,医科学生毕业后,不宜直接分到基层工作,应先在指定的大医院进行培训,掌握常见疾病诊断的原则和治疗手段,并且能够独立进行诊疗后再下基层。

        “当前国家大力投入,使得基层医院解决了很多‘硬件’不足问题,也就是有了好的就医场所、好的设备,但是人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陈仲强指出,一个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与一个医生是有差距的。“一个医生,至少应该经过正规的医学本科的学习,毕业后到大医院培训三到五年,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生。然后,再分配到社区或基层医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使社区或基层医院的水平切实提高,这样,才能得到患者信赖。

        “此外,大医院的医生也要经常到基层医院进行指导、交流。只有这样‘走上来、走下去’,才能缩小基层医疗服务和大医院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医院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重拾老百姓的信任,使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运转得更加顺畅、合理。”

        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