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七月,以“火炉”闻名的江城武汉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外籍教师,他们来到武汉大学教授英语,不拿工资;虽只停留一个月,却持之以恒,其中有的人已连续来了七年。
“我是通过激烈竞争才获得参加这个项目的机会,家人都为我感到高兴。”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艾伦老师兴奋地说。艾伦所说的项目始于2004年,武汉大学与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成立“武汉大学暑期国际英语培训班”。
“乱”中学习,“玩”中成长
“聋哑英语”、“应试英语”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的顽疾。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主任吴伟克,长期在美国从事中文教学与研究。培训班引进吴伟克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班制、轮班循环制,在有限时间里让学生体验不同老师的教学内容和风格。
电影之夜、篝火晚会、棒球比赛、舞蹈俱乐部……丰富的课外活动一直是学生们的最爱,让大家在“玩”中成长。
“这些美国老师是我们在全美招聘过来的,七年来已有40多所美国学校的老师参与了这个项目。”暑期英语培训项目负责人、俄亥俄州立大学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主任助理李敏儒说,“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
探路英语教学改革
“与以往英语课不同的是,我们不再单一地看重单词和语法,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美国的大学教育、家庭、风土人情、娱乐和运动等各个领域,就像是进行一场美国文化之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蒋晓达说。课堂上,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着美国文化;课下,同学们向老师介绍中国民间风情与时事状况。
每一届培训活动结束后,武汉大学都将举办“国际英语教学研讨会”,集中探讨培训过程出现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并将其转化为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实际行动。“学校将借鉴培训班的经验,按照学生进校时的英语成绩进一步完善分级教学,并采取适合的授课方式。对每次暑期口语培训项目我们都将全程录像,作为正在建立的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教学材料。”武汉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赵菊珊在谈到培训活动对武大英语教改的推动时说。
文化交流,情感纽带
培训项目的美方组织者鲍勃老师告诉记者,“在7年的培训班教学中,我一直致力于结合中美两国语言教学体系的优点,希望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方式,使广大中国学子从中受益。”
随着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外教与学生间的感情也日益深厚。“我们是朋友,是一辈子的好朋友。”看到学生写的感谢信时,中文名叫邵佳音的美方老师激动地说。
培训班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以邮件等方式与老师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吴伟克表示,这种私人间的联系与交流会逐渐演化为维系中美友好的重要纽带。
本报记者 夏 静 通讯员 刘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