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7日 星期三

    面对城市内涝,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审视——

    雨水是宝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27日   05 版)
    7月25日,山东烟台市毓璜顶北街,一名市民骑车从一处雨水“瀑布”前驶过。新华社发

        每到下大雨,城市就“内急”,大街成了“大海”,于是有人戏谑着说,在城市就可以“看海”。可同时,城市是人造的“荒漠”,不下雨的时候,干旱、热岛效应,城市又像一片饥渴的荒漠。

        “用雨水浇灌饥渴的城市呢?”这是北京出租车司机刘振祥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北京大学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在思考的问题。

        城市应当多建湿地

        刘振祥说:“其实你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城市‘内急’并不是排涝不畅导致的,而是雨水的‘去向不对’导致的。北京是这样,南京、武汉、成都、上海、广州,都是这样。雨水不该称为洪水,更没必要紧急排走,而应当就近排入附近的湿地和坑塘。比如北京西三环的莲花桥,桥下老是积水,而莲花池公园就在它旁边,年年都在为缺少生态用水而发愁。”

        刘振祥认为,解决干旱问题,要依靠多建湿地和坑塘,解决洪涝问题,也要多建湿地和坑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因地制宜地造出一些湿地、沼泽、池塘,增加区域水体面积,以供旱时灌溉,平时蒸发增雨,补充地下水;降水量大时,则大量吸滞雨水。尽可能让地面多留住一些水。“如果把大地比喻成一个人,河流就是大地的血管,星罗棋布的池塘就是大地的穴脉。把雨水留住,对补给地下水极其有益。”

        公园地面应当比路面低

        北京大学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在设计自家房屋时,在屋顶留好了雨水的利用系统。一旦下雨,雨水就会进入地下室的一个小池子里,成为浇灌周边花草的“水源”。

        俞孔坚说:“如果说一个人的家庭是一个微型的雨水利用系统,那么,一个小区、一个公园,就可以成为一个中型的雨水利用系统。这个雨水利用系统有一个关键,就是道路一定要高出两边的草地、林地。这样,雨水一降下来,就很容易在两边‘暂停’了。不会过多地汇聚到一起,形成瞬间的急流。”

        北京大学景观学院教授李迪华也认为,城市由于硬化面太多,导致雨水降下来后无法渗透到土地中。像北京最近一直在大量铺设透水砖,这样就是好的做法。有些硬化是没有必要的,能不硬化的地方尽量不要硬化。如果非要硬化,就给雨水“就地利用”留出足够的空间。

        “雨水利用工程”别作秀

        几年来,记者也一直在调查北京各小区内的雨水利用,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般小区都会制造一个小“湖泊”来增加景色,但这个人工湖泊绝大部分时间是干的,即便偶尔注水,也是靠自来水补给。而一旦下雨,小区很多地方,依然会有大量积水。

        北京的某个小区,当地园林部门投资了几百万元,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建成了雨水利用系统。可这个系统自建成后,就没有看到一丝利用雨水的迹象。为利用雨水而修建的小湖泊,随后不久还在湖底做了硬化,铺设成了跳舞的平台。

        “其实只要你想利用雨水,没有办法也能想出办法。”北京市西城区大乘巷的一位张姓居民这样对记者说。这个小区由于长年坚持垃圾分类,各单位配套而来的垃圾桶特别多。一下雨的时候,小区居民马上就把垃圾桶的盖儿打开,收集管道流下来的水。雨停了,再盖上盖儿。平时小区浇花灌草,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些雨水。

        本报记者 冯永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