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6日 星期二

    电荒下的“突围”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6日 16版)
    图为安徽省淮北市的“环保电厂”谢正义 摄

        核心提示

        ★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电力供应偏紧主要是由于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反弹,导致用电需求过快增长。

        ★2010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9.5%,能源消费总量却占世界总量的19.5%,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是日本的4.9倍。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目前年产30亿吨原煤中,只有一半符合科学产能的标准,另一半的非科学产能正在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矿难频发。

        “前两个月,我们就已经‘开四停三’啦。”广东幸达服饰辅料(东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才旺无奈地说:“幸好厂里备有一个100千瓦的发电机,可以勉强支持办公室和车间里一些耗电量较小的机器用电,否则都不知道公司能否抗得过这大热天。”

        电荒众生相

        幸达服饰辅料公司是珠三角地区正在忍受“电荒”折磨的众多小企业中的一个代表。随着盛夏高温的到来,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工业用电高峰期也随即“杀到”,很多地区从年初的“开六停一”,逐渐升级到“开五停二”、“开四停三”的错峰用电。

        东莞市供电局的数据显示,7月4日,东莞用电负荷达到1000.5万千瓦,年内首次突破千万千瓦大关。

        盛夏的中国,许多地区饱受缺电之苦——

        浙江,遭遇七年来最严重电荒;

        江苏,今夏用电预计最大缺口在1100万千瓦以上;

        广东,每天电力缺口大约为100万至200万千瓦。

        同样面对电荒,各地心态却不同。

        与此前困扰中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融资困难等“三座大山”相比,珠三角地区的“用电荒”似乎已经成了“家常菜”,并没有引起太多恐慌,很多企业也早已习惯了在每年年初的时候,从当地的供电部门手中拿到详细的错峰用电计划。

        “现在不是没有订单,而是不敢接订单,一方面用工荒没有彻底缓解,普通工人很难招到;另一方面拉闸限电,工厂开开停停,无法正常生产。”浙江台州一家电器生产企业老板的感叹充满了无奈。

        不怕没订单,就怕拉你的电。这是当地不少企业的共同感受。

        电荒,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道经济难题。从中可以透视经济发展的健康信号,也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中国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6月13日首次针对电荒和电煤供应形势作出回应并指出,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电力供应偏紧,更主要的是由于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反弹,导致用电需求过快增长。

        来自各地的信息表明,工业增长仍是此次电荒的直接诱因,有学者统计了各省“十二五”规划中的GDP增长指标,加权平均为10.5%,比中央的制定的7%高出50%。其中,11个省市要翻番,年度增长会在14%以上,还有不少地方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把投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或推动力。而这都是要靠电力来支撑的。一项计算表明,在中西部地区,一度电能带来12元GDP,而在东部地区一度电则能带来15元的GDP,在地方普遍追求高增长、大投资的背景下,电荒的来临也在意料之中。

        电荒怪现象

        今年的电荒,不同以往。国家能源局解释说,“结构性电荒”即电力紧缺已从总量缺电向结构性缺电转变。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指出,在经过连续几年发电装机的快速增长后,其实今年全国发电能力仍是充足的。从发电小时数指标就可以看出,2010年全国6000千瓦以上电厂平均设备利用小时数为4660小时,今年火电利用小时数与去年基本持平。从专业角度讲,火电利用小时数不超过5300小时,全国电力供需就应该是基本平衡的。说明从全国范围装机来讲,电是不缺的。

        但为什么会在许多地方出现一幕又一幕的缺电场景?

        “这次缺电给我们的警示之一是,价格机制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如果这个问题再不解决的话,将来可能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今年第一季度出现的电荒主要就是因为价格机制的扭曲造成的。”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的电力70%以上来自于火电。“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矛盾,在煤炭价格日趋上涨的今天愈加突出。在通胀背景下,电价大幅调整的可能性较小,导致电企发电越多,就会亏损越多;亏损越多,它的日子过得越艰难。最终,越来越多的电厂加入了降低负荷、减少发电量的阵营。

        胡兆光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价格机制是会传导的。煤炭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电价却是政府控制的,一头是市场调节,另一头却是政府管制,这必然会造成一个扭曲。应该改变“市场煤,计划电”的现状。

        “一边缺电一边窝电”,是今年电荒的另一个怪现象。“今年电荒跟2004年的本质区别是:2004年是因为全国装机总量相对较少,火电厂开足马力生产也满足不了用电需求,是全国性电荒;而今年全国总的装机容量是充足的,但地区分布不平衡,是区域性缺电。”胡兆光说。

        针对区域性的缺电现象,胡兆光建议,应该增加区域之间的交流。现在电网越来越多,电力生产和需求规模越来越大,应该加强大电网之间的交流。在电荒期间,西北和东北其实还有2000多万千瓦的富余电,如果全国是一个电网的话,就能把西北、东北的富余电送到缺电的地方去,那就不会缺电了。

        电荒策略战

        “上海今夏不会电荒。”上海电力公司调度主任王伟的话十分肯定,“上海近年用电形势一直比较平稳。”这是在电荒大背景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数不多的明确不缺电的表示。

        上海的沉着来自哪里?

        从统计数据可以找到答案:目前,上海的第三产业在全部产业中逐渐占据优势,其比例已经高于第二产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上海市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共67.99万户,占全部企业的78.9%,同比增长11%,分别超出第一、第二产业增幅8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

        上海近年来的居民和第三产业用电比例已经很高,而工业则有所减少。“这是因为政府对高耗能的企业使用的手段比较严厉,比如优惠电价卡得很死。”

        上海在电荒中的从容表现证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遏制高耗能产业,是应对电荒的治本之策。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指出,解决电荒有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要继续采取惩罚性电价遏制高耗能。现在是“十二五”开局,我们的经济增长不但要有速度,更要有质量。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就要开始做,高耗能、高耗电产业的超常扩张是不可持久的。

        作为企业来说,应对当前的“电荒”,实现成功突围也有各种路径。

        浙江中威控股集团公司是一家生产办公家具配件的企业。据公司行政中心的李红梅介绍,原来一台30克注塑机每天要耗电811度,该公司共投入183.8万元进行节能改造,安装了节能机电设备之后,现在一台30克注塑机每天耗电量下降到500度,一天大约省下300多元电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该公司又在筹划新的节能改造项目,预计可节约用电35%,同时生产效率也明显提高。

        在用电大户机床行业,越来越多的省电节能产品随着电荒而逐渐被研发出来,成为机床行业的新宠:一方面可降低能耗,减少成本;一方面也可以巧妙应付电荒,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我国自主研发的省电机床工具往往成了抢手货,客户源源不断地抢购。

        中国政府已经向世界承诺,在2020年之前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电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

        “许多问题已经到了临界点。无论从国际经验看还是从本国现实看,我们都不应该被原有的增长机制所锁定,而是要突破对原有路径的依赖。”著名学者宋晓梧指出。

        有关专家指出,解决“电荒”问题,还需站在全局高度,着眼于调整能源供应结构,不能仅仅依靠发电量的增加保持经济增速。必须把我们的增长速度控制在能源、资源能够承载的区间内,加快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社会、低碳社会才是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

        本报记者 张翼 通讯员 张小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