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8日 星期一

    新论辑录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8日   14 版)

        陕西文学为何那么强?

        陕西作为一个地处内陆、相对封闭、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为何文学成就首屈一指?第3期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上,赵德利在题为《地域文化分异与文学精神整合》的文章中提出了陕西文学的苦质精神。作者解释道,陕西文学的苦质精神是对陕西文学的文学精神及其价值追求的理论概括,是陕西作家基于黄土情结及民间生活文化传统,融构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底蕴与价值取向。陕西作家直面苦难所领悟的深刻的生命体验,促使他们通过文学形象承载苦难,抒发对农民、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情怀,期望实现对世俗苦难的审美超越。这是陕西大多数作家所共有的创作态度,也是他们共同的一种文学精神。

        以“文艺腔”来医治小说的“病”

        石华鹏在第3期的《文学自由谈》杂志上撰文指出当代中国小说写作的三大病症:“软骨病”,即小说没有力量,故事不是讲得四平八稳、圆圆满满、规规矩矩,就是讲得急急忙忙、丢三落四、直奔结局而去;“絮叨症”,表现为说话啰嗦,没完没了,言语繁琐,冗长不简洁;“青光眼”,视野短浅,缺少精神维度和高度,或者说没有格局和气魄。作者开出的“处方”是让“文艺腔”回归,并且提升到“大文艺腔”和“真文艺腔”,即用开阔的、高端的、真正的艺术的眼光来创造小说,扫除当下小说从故事到语言到精神的“假大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