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在《中国作家》杂志2011年第5期和第6期发表了43万字的新作《信任——西柏坡纪事》,近期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向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作品,以当今飞速发展的西柏坡工业园为前景,以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展开叙述。小说既塑造了浴血奋战的革命烈士形象,也有新时代一身正气的党的好干部形象。建党九十年来,我党的历史有苦难更有辉煌,但恒久不变的是从创始之初即矗立在人民群众心中屹立不倒的信任丰碑。
《信任》以山城环保局长赵多“节能减排”中的挫折开篇。其时也正是小说的主角、山城县委书记王竟明即将到任的日子。围绕山庄企业转型,实施节能减排,开发利用西柏坡工业园区等一系列科学发展的举措,以王竟明、苏日亮、刘清风为代表的山城领导层,以苏大庄为代表的唯利是图的民营企业家,以秦丹霞、苏小剑为代表的新一代海归知识分子,以及以牛老茂为代表的普通老百姓,都无一例外地被卷入这场改革大潮。小说涉及了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还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官场斗争、商场争战等情节。小说透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探讨了精神家园的问题。
精神家园建立在信任之上。山庄集团董事长苏大庄由于缺乏信仰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企业的原始积累充满血腥,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路程也让他心生疲惫孤独。他忙忙碌碌追追逐逐,几乎没有朋友或者可以信赖的人。彷徨中的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谁能够救你,你是自己的救星”。最终,苏大庄带着遗憾和痛苦离开人世。他的结局告诉人们:把信仰放在自己身上或者任何人身上是不堪一击的,因为人不能拯救自己,金钱也不能满足人最深处的魂灵的需要。物质的满足并不能使人产生长久的平安、喜乐以及无穷无尽的精神动力和创造力。
这个时代容易令人迷失,但信念使众多的迷失者找到了精神栖息地。山城县县长、苏大庄的侄子苏日亮面对官场愈演愈烈的竞争,面对家族企业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有困惑,也有迷失。面对多重选择,他几乎失去判断力而与蝇营狗苟之辈同流合污。是烈士留下的鼓槌儿敲醒了他几乎迷失的灵魂,把他从虚幻的信念中拉回到真实的现实,从险些堕落中救拔出来。
书中许多人物都是的代表。可以说,他们都是有情操、有追求、在自己的精神乐园里寻找到了人生意义的人。山庄集团副总、纽约州立大学女博士秦丹霞懂科学、有知识,立志报效祖国。她所追求的不是个人的成败得失而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她敢于在这个市场时代追求民族精神,把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卢作孚作为精神榜样。秦丹霞是寻到精神伊甸园的幸运儿。
山城县县委书记王竟明更是寻到精神伊甸园的代表。他坦荡、磊落,敢于肩负重任;不推脱,不后退,不胆怯,因为有使命在支撑。同时,他并不是机械的理论家:他肯独自面对内心,寻找精神上的回归,“活着就只是为自己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自古都是这样。人的正义、理想、信仰等等,总不可能只是一些空话,用以掩饰野蛮的贪婪和残暴吧?”他不是一个只在众人面前高喊口号的人,而是敢于面对自己的良知和灵魂。他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国家利益和手足亲情的矛盾中毅然选择维护和捍卫前者,成功地抵制来自金钱、异性的诱惑,带领山城人们大胆改革走低碳之路。
精神伊甸园的建立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关仁山笔下,土地、大山、河流这些自然的力量被赋予灵魂,从而成为让人尊重和信任的文化载体。这也是关仁山一以贯之的对于土地的热爱,以及由此生发的深深的生态意识。他那长久不变的对于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正是与时下流行的生态批评观不谋而合。对于人与自然之相处的任意妄为,对于土地的减少与流失这些沉重的现实问题,作者从不回避,而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传统的土地耕种与现代的工业开发之间,提供了可能的出路:“在它面前,我深知人的渺小和无力,我知道我们根本不可以战胜它,唯一的办法就是人和大河的和睦相处,人河共荣,我们只有摸清它的脾气,顺着他的脉膊走,不和大河和睦相处,我们必遭大山洪的报复!”可以说,和谐相处就是学会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河流以欢唱或者山洪的方式发言;大山以丰收或者贫瘠的方式诉说人类对待自己的尊重或是肆虐;土地长出蒺藜,更说明人类的不尊重自然,是对他们听凭己意、挥霍无度、铺张浪费的警戒和惩罚。
作家的写作本身即是一场精神之旅,是一种寻找心灵家园的文字行为。同样,他笔下的人物所承载的使命以及所追寻的意义,恰恰可以看作是为了灵魂的安定、精神的依托所做的不懈努力。即使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只要灵魂不苟活,不丧失,就能寻见精神的伊甸园。在小说的结尾,寻找到人生意义以及获得夫妻信任的王竟明开始了深层的思索:“生命的本质是意义,意义就是彼岸,倘若前方真有一块安宁的栖息地,该由哪个方舟引渡我们漂泊的灵魂?”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共产党,为了老百姓谋幸福,以自己的每一步,在建设信任!……这样伟大的时代,有什么比信任更重要的呢?”
(执笔人:马丽莉、张凤香、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