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8日 星期一

    问教

    “投入”“产出”难成正比 作文怎是配角?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8日   16 版)
    绘图:袁昕
    资料图片

        年年高考,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什么?作文题。

        然而,就是这个“万众瞩目”的高考作文正在使语文教学日益陷入“投入”、“产出”难成正比的尴尬——不下功夫能拿40分,下功夫也难拿50分,在教不教学不学反正都差不多的利害权衡中,校长们一道“语文给英语让路”的命令让我们的母语教育越来越滑向边缘。

        作文,究竟该如何考、如何评?本报记者就此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问:这些年,对高考作文题的议论总夹杂着批评,诸如远离考生生活,远离社会需要,远离时代,看似哲理、寓意深刻,实则空洞、苍白,等等,甚至有人批评高考作文出题太玄,有些为难考生。您认为目前高考作文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由它所折射出的问题又是什么?

        温儒敏:不能说这些批评没有根据。但现在很多省市都是自主命题,水平不一,情况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今年有些题目,像《拒绝平庸》、《回到原点》、《期待成长》,比较平稳,指向性太明显,学生平时大都有准备,难度不大,也就很难拉开分差。

        至于说“唯恐不难不玄,为难考生的倾向”,我看这并不突出。考题是要有难度系数的,有些争议的是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要求围绕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的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和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戒指上的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作。有人批评这个题目有些“玄”,其实我还比较欣赏这个题目,偏于智性思维,似乎有些哲理,但难度并不大,只要开动脑筋,还是有话可写的。这种题目很难“套题”,那些只读教辅,知识面窄的学生,不容易考好。也有批评让中学生谈论“中国崛起”题目太大了,不适合。其实并不是要求写“社论”,无非就是让考生结合各自的生活体验表达感受,要的是中学生眼中的“中国崛起”。这类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关心社会,开阔视野,我看是不错的。

        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或者说这项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好出题的限定性与开放性两相结合的“度”。以前是太“死”,后来又似乎太“活”。

        限制太死,把考生都框住了,发挥不了,自然考不出真实的水平。而只注意开放与自由,没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无所谓考试与选拔。所以两者之间要讲点平衡,有适当的度。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智性不足,抒情有余。如果说小学和初中可以多写一点抒情文、描写文,那么高中生就应当转向多些理性的论说文。高考作文主要还是考文字运用与思维能力,这是基本的,然后才是文采审美之类。高考作文不宜太文学化。

        问:对高考作文的质疑和批评还包括阅卷环节的种种问题,就高考作文的整体而言,您认为是否有改革的必要?怎样改才能更好地引领作文教学,彰显时代精神?

        温儒敏:当然必须改革,而且改起来不见得就那么难,可以先从那些比较“技术性”而又很关键的部位改起。

        有两个问题可以先改。一是评分的“趋中率”畸高问题,也就是所谓“大肚子”现象。作文评分一般分4等,其中二等40分上下。根据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的调查,近四年来,包括北京在内多个省市高考作文的评分都是二等作文卷占75%-80%,一等占8%-10%,满分作文凤毛麟角,35分以下的三、四等也不到20%。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即“趋中率”畸高,考得再好也很难企及高分,稍有准备就可以拿40分上下,再差也不至于落入三、四等。评分等级的这种非正态分布,根本不能反映考试水平,对考生很不公平。

        “趋中率”为何普遍偏高?原因是阅卷的等级划分标准虚化。为公平起见,一般规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阅评,彼此给分差异若超过5分,就需重新评阅。但改作文很辛苦,工作量相当于数学的两倍,又必须在7天之内改完。阅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的作文,时间只有一分钟到两分钟,甚至只有几十秒。两位阅卷人打分相差在5分之内就通过了。如果相差6分以上,就必须要第三个人来改,进度就被拖延了。为求“保险”,阅卷人就会彼此求同“趋中”,最简单的方式就给2等。

        “趋中率”畸高,使得高考作文失去了选拔功能。为什么普遍不太重视语文?就因为所谓“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教不教学不学反正都差不多。所以,我主张高考语文改革首先就改“趋中率”弊病,应当考虑如何在高考作文评分中拉开距离,正态分布。如果还是分4等,那么二等作文最多不要超过55%,一等也不要搞得那么严那么少。数学外语可以有那么多的满分,为何语文的满分却是凤毛麟角?语文和作文评分老是像体操评分,拉不开档次,怎么调动学习积极性?

        要改变,首先语文老师要改变观念,评价要讲科学性。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带综合性,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熏陶,的确需要更多的投入。而目前语文教学比较不被重视,甚至认为这是在高考中较难“拿分”,是“投入和产出难成正比”的学科。大家都知道,作文不下功夫就能拿到40分,下功夫也很难拿到50分。英语突击两个月,提上10分、8分没问题,语文却不见得,有的高中校长公开说,语文给英语让路!

        问:宿构、抄袭、套写的风气 近年来成为写作的技巧而在高考考场上盛行,有许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准备好可以任意套用的材料,考场上,无论遇到怎样的作文题,只需选择一个类型就可以“套写”。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只写开头、结尾,中间摘抄大段备选材料的填充式“馅饼作文”。大量宿构、套写,甚至抄袭的作文能混进二等文范围,得分也不低。而由于套写作文“安全、保险”,许多有写作才华的考生也不敢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作文,致使一类文罕见。怎样有意识地从命题到阅卷评分环节遏制这种状况?

        温儒敏:很多教师清楚这一套教法并不好,甚至有害,但大家为了升学率,还是那样教。有位老师让学生准备好三个名人——季羡林、霍金、苏东坡的有关“事迹”和名言,分好类,到了考场,不管碰到什么题目,稍加点拨勾连,然后将预先准备的“事迹”或名言适当排列组合,就可以应对几十种题目。这样做,必然导致假大空和所谓吸引考官“眼球”的“文艺腔”。要抑制这种风气,光是提倡什么很难解决问题,我看就要用好“高考指挥棒”。如果从命题到评分都不利于“宿构”、“套写”,不利于“文艺腔”,那么情况就会朝好的方面转变。

        针对“文艺腔”,包括宿构、抄袭成风,我看可以先改一改“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式,前面说了几种作文命题有混合的趋向,不少题出得不错,但也有些限定性不够,难度系数与区分度不够,太“活”了,导致天马行空,“泛话题化”。有必要来点限制,比如对文体有要求;对“馅饼式”的套题写法要扣分;增加智性的、思辨性的内容要求;改变高中语文课学习的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文体写作在高考中不考,反而出现“高考作文”这种特殊的考试文体的现象,有意识地考查学生撰写规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能力;也可以命制大小两个作文题,分别判分,分别考查其议论、说明等不同能力。(本报记者 丰 捷)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