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4日 星期四

    高中生被劝退

    我们应该追问什么?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4日   05 版)
    北京某校学生在课间休息。本报记者 杨慧峰摄

        日前,来自媒体的一条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在共计15门科目中有超过5门不合格,8名高一学生被他们所在的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劝退。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或许是这8个在歌声中长大的孩子难以承受的。据媒体报道,其中一位孩子家长说,孩子们曾相约自杀,一位孩子服用了安眼药物。

        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近年来并不鲜见,伤害别人的、伤害自己的,无论结局如何,留给我们的都是同样的心痛。当又一起惨剧发生时,我们必须追问:遇到困难谁能扶他们一把?

        追问一:管理是否缺少人文关怀?

        1/3的功课不合格,马上换来一纸劝退通知。在这则新闻之后,不少人质疑,这是否有些冷酷?“要么留、要么走”的选择或许有助于严格纪律,但如果能多一些人文关怀的细则,这样的惨剧能否避免?

        “在艺术类中学,文化课比例相对弱一些,因此,更应该注重德育,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所创新。”北京海淀区校外教育研究室主任吕文清说。

        吕文清认为,这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些无奈。“在订立制度时应有所缓冲,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机会。比如成绩落后可以选择约谈的方式,先找学生谈心,如果仍然没有提高,再和家长沟通,分析原因,如果效果仍不理想,就警告一次。学校老师课后还可以给学生补课,如果成绩仍跟不上,还可以采取分层分流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吕文清说。

        “尽管高中阶段不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法律上也没有规定不允许劝退,但对中学生来说,我们还是希望他们完成学业。除非是严重违纪,或有种种迹象显示孩子已经不适合在这里学习,才采取最后的劝退方式。”吕文清总结说,“制度的订立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学校应创新制度建设,多一些人文关怀。学生进入学校,定位应该是完善心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一些宽容,多一点机会,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自杀行为向我们的教育提出挑战,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是严格要求,还是放任自流?我们应该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说。

        这张被网友形容为“简单粗暴”的劝退通知下发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遗憾的是,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电话始终无法接通。

        追问二:为什么不向家长求援?

        收到处罚决定后,孩子们为什么没有向家长求援?

        根据许燕的研究,在青少年死亡案例中,自杀一直占据首位。因此在世界各地,青少年人群都是“预防自杀”的重点人群。许燕说,自杀是一种激烈的自我毁灭,和青少年成熟度有关。“从本起案例来看,显然由于一个急性诱发事件引起学生情绪性自杀。自杀具有传染性,同病相怜的人会出现相随性的集体自杀行为。这时,当事人处在人格崩溃的混乱状态,遗憾的是,没有人为他们进行理性分析。”

        媒体报道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几名当事学生的家长向学校发出了一封请愿信,替孩子们向学校道歉,更希望学校能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但令许燕难解的是,事情发生到现在,为什么没有人关心孩子们的感受?

        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可能比学校教育更加直接。吕文清长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生活在和谐家庭里的孩子,往往比生活在压力重重家庭里的孩子心智更成熟。在充满压力的家庭中长大,孩子的诉求就会没有出口,更容易发生极端案例。”

        几天前,“知心姐姐”卢勤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学前教育高端论坛上讲述的一件事同样令人深思:一个孩子兴奋地泡了两杯茶,端给正在看电视的父母。他的爸爸没有表扬他,而是呵斥道:“你就是想跑过来蹭一会儿电视看,还不快点回屋写作业去!”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跟父母谈过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周作宇认为,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误区,“比如家长老是希望孩子早一点接受教育,但是教育不一定都产生正面效果,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周作宇说,“家长们应该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学不好奥数、弹不好钢琴并不能降低孩子的幸福感。但过早受到学业打击却可能把‘自卑、不合群’等不良因素植入一个人的性格,从而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追问三:教育是否太功利?

        劝退意味着什么?对那8个孩子来说,难道人生之路将别无选择?我们的教育给予孩子的就是一些功利的目标?

        吕文清为此忧心忡忡:“学校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中心,即使减负、减少学习时间,学生中的‘暗战’还在,家庭还是会为孩子报很多补习班。在这个前提下,学钢琴、美术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宝贵的小升初或中高考加分。这些压力重重地压在学生身上,让我们无暇思考教育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何在?难道不是让学生长大成人,成为坚强、自立的人吗?这是吕文清思索的,也是我们应该追问的。

        升学、升更好的学校,除此别无退路。从事了艺术,就注定与其他科目无缘,一门心思练好技艺,最好扬名国际。于是,从事体育的孩子只会体育,学习钢琴的孩子无需学习数理。生活方面的技能缺失也没有关系,只要能获奖,就达到目标了。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感到前途迷茫,走上极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走通艺考道路几乎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为了学艺术,文化课已经落下很多,如果被退学,再回头来攻文化课,根本不可能。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被学校退学,意味着艺考路接近中断,这是他们无法接受退学现实的根源所在。

        “在我国,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退学往往与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相联系,因为学生被退学之后,再求学困难重重。虽然有人认为,被退学的学生只要不放弃努力,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但是,这样的机会其实十分渺茫,‘不放弃努力’的劝诫,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效果甚微。”熊丙奇说。

        近年来,因为学业问题轻生的案例屡见不鲜,如何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熊丙奇认为:“虽然个体的情况各不一样,但不得不指出的是,选择空间有限,成才模式单一,这是学生们把学业挫折当作人生最大挫折的重要原因。如果他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走个性的成才道路,这种因学业压力、挫折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将会大幅减少。”(本报记者 姚晓丹 刘 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